善用心理學學習加分
有願景 才有學習動力

前幾天,一個朋友說她的小孩最近問她:如果好好念書,最終還是不能快樂過生活,那為什麼還要好好念書?
她的孩子之所以這樣問,是因為在一項訪問作業中,她的孩子訪問了兩名學校老師,結果老師對生活都不很滿意,不覺得自己快樂。
我朋友當時愣住了,不知道該怎麼回應孩子這樣的提問。
我還在求學的那個年代,甚至更久遠,世人普遍相信學習是找到「好」工作的途徑,讓人理論上可以過好日子。但是,這樣的邏輯現在不一定適用。比方說,孩子可能會看到年紀和自己相仿的人,因為當了YouTuber,或是成為電競選手,為自己帶來豐厚的收入。身為父母該怎麼回應「為什麼要好好念書」這個問題?
我的孩子雖然還沒有把念書和快樂連結在一起,但他們兩個偶爾也會問:「為什麼我們要上學?上學學的東西又沒有用。」這時候我會先說:「目前你們學的是很基本的能力。國家規定你們要上學,所以你們必須上學。但是,等你們國中畢業,就可以選擇念一般高中,還是以技能為主的職業學校。」
接著我會說,我們學習是要充實自己,讓自己有可以把事情做好的能力,接著就會舉例說明。我還會對他們說,學習不是只學學校教的,會考試的科目;只要有想多了解的東西,都可以好好學習。
陪孩子找興趣和夢想
我的孩子喜歡看六指淵的影片,我告訴他們:「要看可以,但你們不光是看,也可以學學他製作影片特效的方法。」孩子馬上回我:「那很難,我們怎麼可能做得到。」如果對話這樣結束,學習很容易無疾而終,孩子又認命回去面對作業及考試。
如果你的孩子在傳統學校受教育,我鼓勵你要陪孩子找到一些課本以外的興趣、夢想。
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去做,並且孩子能積極,甚至主動,那麼都會為孩子帶來一些什麼。玩電玩、瘋社群媒體,如果善用,不一定是惡魔。但是,因為現在這些東西很容易讓孩子喪失主動學習的動力,所以絕對要審慎使用。
多認識平凡人的成就
現在的大環境很容易讓人迷失,也容易讓人焦慮。我鼓勵父母帶孩子增廣見聞,像是多參加各種活動,聽聽不同領域的人說說他們是怎麼做事情的。
過去,我們可能覺得讀一些偉人的故事對孩子很有啟發,但或許時代真的不一樣了,孩子看那些故事,往往覺得有點荒唐,覺得不合時宜。另外,他們可能也會告訴你:「我不大想變成這樣的人,所以我不必那麼努力。」所以,我其實更喜歡讓孩子看一些平凡人的故事。
有一個日本節目《日本職人好吃驚》,專門採訪各行各業的人,多數沒沒無名。比方說,製作手工傘長達六十載的老翁,或是製作浮世繪版畫的職人。我覺得,看這些人的故事,會讓孩子更有勇氣去做那些他有興趣的事。
你可以把「向孩子解說你的工作」當作起點,讓他知道你平常是怎麼做事情的,以及需要哪些能力。在過程中,你或許會發現,這中間有一些落差,怎麼很多東西看起來沒有學以致用。你如果能夠從中梳理出道理,那麼你就會知道該怎麼說服孩子了。
我知道這項任務不大容易,但我鼓勵你努力反思,想一想怎麼說服孩子。你也可以換個角度來想,為什麼你可以把這件事情做好,是因為你具備了哪些能力;或許,你就知道要怎麼引導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