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師共學練習題
換位思考 讓孩子成為更好的人

媽媽翻開芋芋的聯絡簿,心情沉重,這週已是第三次聯絡簿上被寫紅字了。這學期才開始,芋芋就蒐集了「下課打同學,作業缺交,說謊……」等紀錄,可是觀察孩子在家中的情形,又覺得是不是導師誤解孩子了……
親師溝通重要管道
決定這次跟讀者討論聯絡簿的主題時,我翻看自己國小、國中的聯絡簿,想從學生角度回味看聯絡簿的感覺。幸好,聯絡簿裡沒什麼紅字,心想:「嗯,我很乖,沒有被寫聯絡簿。」下一刻突然意識到,我把「被寫聯絡簿」和「不乖」畫上等號了。
聯絡簿到底是什麼?是學生的回家作業備忘錄,是導師與父母溝通的留言板。那麼為什麼導師在上面寫字,是代表孩子不乖呢?
在繁忙的班級現場,導師一定得通知父母的事,通常是涉及安全或緊急的事項,其次則是希望學生改進的地方,當然容易呈現偏向「事件」類的內容。聯絡簿上的紅字,其實代表孩子的成長必須父母共同參與。校園生活與家庭情境不同,「紅字」能幫助爸媽了解孩子在規律作息的團體生活中的適應情形。父母可以思考:是什麼讓孩子在不同情境的表現不一樣?
爸媽可以利用聯絡簿記載的事,作為關心孩子的話題,例如老師在聯絡簿上寫「沒寫作業,說謊沒帶來學校」,爸媽可以關心孩子:「是什麼原因讓你不想告訴老師實話?」「你覺得怎麼表達或怎麼做,老師可以幫你?」父母也可以主動詢問老師,能否給予教養建議,或導師希望配合的事項。
聯絡簿不是告狀簿
如果爸媽擔心導師只關注孩子的缺點,不妨主動詢問導師:「孩子如果有表現不錯的地方,請老師告訴我,讓我能鼓勵他朝這方面努力。」又或者,父母可以在聯絡簿裡寫下孩子在生活中值得讚賞的具體事項,例如「數學習作訂正好幾次,終於完成,沒有放棄,真棒!」「信守承諾,約定二十分鐘平板時間,時間到了,就主動交還平板!So Good!」如此一來,打破對聯絡簿等於告狀簿的刻板印象,也落實聯絡簿的功能。
隨著數位化進入家庭與校園,父母與老師溝通的管道也不限於紙本的聯絡簿,可能包括電子聯絡簿,或是LINE@(LINE的官方帳號)等溝通管道。這些方式非常便利,但有時造成能夠立即回覆的錯覺,在使用上還是請父母將其視為留言板,比較不會有老師「已讀不回,不讀不回」的焦慮。而文章裡提及的原則,在各種溝通管道都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