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家人新關係
剛剛好的學習
(2025/2/13)

專欄文章寫到第一百篇了,對許多前輩來說是「小菜一碟」,但對我來說不單是艱難任務,也是邊學邊省思的重要歷程,畢竟數位時代總有新挑戰,而且能因應的時間越來越短。既然要跨過一百篇,就小結過往的體認,同時期望接下來與父母讀者一起練習的事。
我常提對數位時代的焦慮泰半來自於陌生,降低陌生的方式便是理解與學習,但也別因此給自己超過所能承受的壓力,非得在忙碌生活中硬是填進許多增能課程,或是被某些專家「高人」指點得暈頭轉向,以至於在教養上充滿「我做不好」的內疚。
找到剛剛好陪伴的方法
其實,「數位教養」重點不在迎合數位時代的產業知識,而是在有別於過往時代裡找到愛與陪伴孩子的方法,這方法必須「剛剛好」適合數位時代。以下歸結過往專欄中三個「剛剛好」的建議,並舉例親子如何練習。
‧實體為主虛擬為輔,剛剛好
近年來,3C產品螢幕快速捉住我們的眼球,讓孩子自動降低對實體生活的需求,但真實的互動是成長中必備的練習,因此,帶孩子建立「實體為主,虛擬為輔」的好習慣,實為重要。
‧參與其中理解實情,剛剛好
父母總是著墨在限制使用數位裝置,卻忽略為何限制或是限制什麼。這些年我推動「三一律」(一起玩、一起聊與一起選擇)後,聽見許多父母在參與中改變了思維面對孩子,實為喜悅。
‧善用資源共學共享,剛剛好
因應數位時代,許多學習資源在網路公領域分享,而且越做越專業,使用更便利,同時有專家或達人教導有心學習的父母如何善用數位工具,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實為美好。
善用雲閱讀找教養文章
上述「剛剛好」的建議,恰巧我也「剛剛好」發現國語日報社的「雲閱讀」數位平臺收錄平面報刊的內容,建立完整的數位學習資源,以這個專欄於一一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刊載的〈科技助力建立美好閱讀經驗〉為例,實際說明。
其一,父母不妨先閱讀紙本的專欄文章內容,並圈出特別有共鳴的語句,文章提到藉由科技讓孩子體驗不同感受的閱讀經驗,父母可以與孩子一同圈記,互相說明為什麼圈記這幾句,是不是學校也有同樣科技與閱讀活動。如果沒有,希望有嗎?為什麼?
其次,文末我提及這群在科技閱讀上一路堅持到底的孩子的特質,父母也可以問孩子是否認同。最後,鼓勵親子在生活中練習如文章提及的「善用科技讓閱讀更有趣」的活動。
簡言之,藉專欄文章提供親子在實體中閱讀與交流,如果考量實體報刊不易保存,在「雲閱讀」平臺搜尋「數位時代家人新關係」,很快便找到想閱讀的資源,方便父母隨時應用。當然,專欄文章所提有限,父母更可以橫向搜尋其他知識與資訊。
總之,如「雲閱讀」適合家與校一起學習的數位學習資源越見豐富,找到幾個「剛剛好」喜歡的平臺,與「剛剛好」志同道合的夥伴,再遇上「剛剛好」對味的教導者,共學與共享,要孤單也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