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的讀書會看起來是為一個「騎虎難下」的媽媽開的。何出此言?且聽我說分明。「都怪我一時衝動,退出了家人的群組。」略帶悔意的媽媽說出心裡話。「加回去就好啦,有什麼好煩的?」一名讀書會成員試著安慰她。看來每家的情況不同。「加回去確實不難。不過,我好奇的是你幹麼退出家人群組。」一名資深的讀書會成員幫我問了這個「好問題」,接下來,大家專心的聽那個媽媽「騎虎難下」的故事。
加拿大卑詩大學幾年前做過一項研究:學者找來多達一萬名小學生,記錄他們當時的身心狀況;三年後,學者再重新拜訪這批孩子,結果顯示他們的快樂程度及心理狀態參差不齊。參加團體活動身心都健康學者發現,原來那些比較快樂健康的孩子,會利用課餘時間參加不少活動,尤其是團隊型的活動。這件事尚可理解。和同年齡的人在一起,大家的經歷差不多,因此能很快的融入其中,肯定是快樂的。不過,「團隊
英國劍橋大學今年發表一篇論文:學者找來七千五百個愛爾蘭孩子做研究,發現如果父母的教養方式比較嚴格,孩子心理失衡的機會比一般孩子高了足足一點五倍。學者解釋,這是因為嚴格型的父母讓孩子成長的環境充斥著敵意,讓孩子不易放鬆;好比發條上緊太久,比較容易壞。雖然在父母嚴格的教導下,孩子往往看起來乖巧有禮,但他的心理健康或許已遭受相當程度的摧殘。我帶一雙兒女從臺灣來到加拿大。身為爸爸,我常常問
臺灣前陣子連續發布兩次颱風警報,雖然颱風都沒有登陸,但是後續帶來的氣流仍然讓某些地區淹成水鄉澤國。即使如此,大多數都市人可能已經忘了早些年那些強颱帶來的狂風暴雨,只剩下對於颱風假的浪漫期待。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當大自然發出怒吼,我們仍然應該臨淵履薄,不可輕忽。氣候變遷危害深遠氣候變遷已經對全世界造成許多影響和危害,對孩子的影響尤其深遠。全球暖化造成的極端高溫,可能使孕婦早
從我當律師,承辦家事案件以來,時常被問這樣的問題:如果夫妻離婚了,擁有親權的一方,可以限制對方到學校探視子女嗎?或者「雖然是共同親權,但是擔任主要照顧者那一方,可限制另一方到校探視子女嗎」?發生這樣的問題,往往是因為雙方雖然立下離婚協議,或有法院調解成立的筆錄,也可能是法院裁判,確立假日探視的方式和時間,但由於雙方離婚後關係仍然不睦,所以無法依照協議內容順利進行親子會面交往。偶爾也因孩子對
那天收到一則採訪邀請訊息,對方詢問我對於教育部提出的「數位時代媒體素養教育白皮書」的看法。哇!好大的題目呢!在對話中,他們問了一個有趣的問題。「老師,請問您對於『幼兒媒體素養』有什麼建議?」我提醒對方:「教育部白皮書裡沒有提到幼兒媒體素養,最多稍微提及研擬『幼年至成人』媒體適性課程,因為學齡前不屬於義務教育,目前尚未用政策『拍板』……」當媒體素養年齡層開始下修到學齡期時,尚
根據你的觀察,是否發覺自己的孩子越來越常使用手機呢?你或許可以稍稍安心,因為不是只有你有這種察覺。根據《美國醫學會雜誌》去年發布的最新研究結果,近三年來,全球孩子使用手機的時間暴增了百分之五十二。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兒童使用手機的建議「十歲以下孩子每天不超過一個半小時;十歲以上不超過兩小時」根本就幾乎守不住。不過,學者也說,手機使用時間變長,如果可以導向正確的使用,那就有好結果;而學者
虛擬實境科技越來越發達,可能將有越來越多的人過度沉溺虛擬世界,疏於關懷周遭親人與接觸大自然。親子如果能夠在戶外踏青或是散步時,搭配有趣的遊戲活動,不僅能使親子關係更和諧,也幫助孩子更認識自然現象中的各種景觀和生物,甚至受自然啟迪,激盪出更多的創意思考。規則簡單樂趣無窮我很喜愛帶孩子在家附近的溪邊和田埂漫步,或是走到公園裡散心,但如果僅僅是散步談天,較缺乏樂趣。因此,我常發想在大自然
這個月有一篇美國德州大學助理教授凱文‧蘭薩(Kevin Lanza)發表的研究,他的團隊總共研究高達五萬兩千名十七歲以下的美國兒少,發現他們當中有三分之一曾參與義工服務。學者發現,這些孩子的正面特質(Flourishing),比沒當過義工的孩子多了百分之六十六,代表他們的價值觀較正面,個性較樂觀,處事更積極。詢問受訪兒少的父母後,也發現將孩子做義工的父母和孩子沒做義工的父母相比,認為孩子的
那天,我在火車站排隊買票,看到一個年輕人在隊伍旁邊徘徊,不久,他選定排在我前面的一個婦人,趨前開口道:「阿姨,我的錢包被扒了,您能不能借我一點錢買車票回家?」那個婦人聽了有點猶疑,因為看新聞報導,以這類說辭騙錢的人不少,她不知道這個年輕人說的是真的還是假的。年輕人看婦人猶豫,大聲問:「您不相信我嗎?」婦人沒料到年輕人竟有如此舉動,瞬間漲紅了臉,又發現許多人投來關切的目光,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