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竊竊私語,像飛速蔓延的疾病,撕毀日夜。戰爭不聽、不看、不去感覺。戰爭總是知道恐懼和等待在什麼地方。戰爭逼出恐懼的所有形狀。戰爭吞食仇恨、野心和苦澀。戰爭侵入無辜者的平靜睡夢。戰爭強迫人戴上它的邪惡面具。戰爭……這些文字,出自一本由一對父子創作的繪本。這本書讓人糾結,想看,又不忍卒睹,它簡潔直白的詩句「逼迫」我們正視「戰爭」的所作所
解謎冒險遊戲的特色,是有生動的故事劇情,還有須冒險的任務。玩家則扮演某個角色,在遊戲場景中穿梭,找尋有用的線索,以分析接下來該如何行動,才能破解一道又一道的關卡。對許多喜愛探索的孩子來說,不管是實境的大地解謎遊戲,還是線上的密室脫逃遊戲,對他們都有很大的吸引力,甚至許多成人也熱愛這樣的挑戰,因為當中充滿控制感、不確定性與樂趣。當靠自己或和夥伴一同努力,扮演神探偵破懸案,或拿到密室鑰匙,那一刻往往有
我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攻讀英文教學碩士時,就在紐約中小學教英文,取得哥倫比亞大學雙語教育博士學位後,於哥倫比亞大學教育研究所訓練美國老師如何教英文,後來擔任數國頂尖雙語學校的顧問,成為空中飛人,時常飛往世界各地,幫助學校發展雙語教育。這幾年,我受臺灣師範大學教務長陳昭珍老師之邀,透過網路,隔著太平洋訓練臺灣中小學英文教師,希望對臺灣英文讀寫教育的發展有所助益。我雖然有不少有趣的工作經
最近,美國康乃爾大學的教育心理學家做了一項實驗,他們請老師對一群小朋友教學,也請老師走進小朋友之中教學。猜猜哪一種教學方式的效果比較好?感受愉悅心境引發學習動機相信多數人認為老師和學生「打成一片」效果較佳,但實驗結果是由老師對著小朋友講課的效果更好!學者解釋,孩子學新技能,本來就不只學「怎麼做」,還要感受「為什麼做」;看到老師操作時認真又開心的模樣,孩子也會模仿老師的「心境
前陣子,有某高中教師不滿學生的報告內容,和學生起了衝突。據相關報導,這教師不是第一次出現這樣的行為,但或許由於時代不同了,學生不願逆來順受,而是公開過程,讓全民公審。不論你是教師或父母,孩子的表現不符合期待的時候,斥責、懲罰,是不少人認為有效的做法。可是,如果希望孩子承受你的責備後,可以有如你預期的表現,這其實是不切實際的。首先,不論斥責或懲罰,都不一定會讓孩子感到痛苦。如果「反饋
美國休士頓大學的心理學家凱文.浩夫(Kevin Hoff)去年發表一篇論文,內容是針對全美三千三百六十七名青少年,問他們未來想從事什麼職業,結果發現,大約半數青少年選的工作,既養不活自己,也很可能失業,而且有高達百分之八十四的人遲早必須放棄夢想,改換其他行業的工作。好巧不巧,這星期我剛好帶我的一雙兒女到加拿大的中學報到。在加拿大,學校會先安排學生與職涯教師(Counsellor)見面,職涯
我小時候認識的「家」有三種,分別是由爸爸媽媽和他們的兒女組成的「小家庭」、三代同堂,即小家庭再加阿公阿媽的「折衷家庭」,以及有叔叔、阿姨、舅舅等更多親戚同住的「大家庭」。隨著社會變遷,四十年後的今天,家的形式越來越多元,甚至「沒有血緣關係或婚姻關係的人」也能組成一個家。「家」究竟有多少種樣子?我們不妨帶孩子看看繪本裡各式各樣的家,找找自己的家比較像哪一種,並試著理解別人的家(不再覺得別人的
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心理學家蘿伊布( Emily Loeb)今年對一百八十四名成年人做一項調查,發現有些人長大後比較無法自立,竟然是因為他們的父母「太嚴厲」。嚴格規範消磨動力當父母指示孩子書要怎麼讀,飯要怎麼吃,家事該怎麼幫忙……希望孩子每件事都在他們的掌控下,不讓孩子思考,孩子長大後,往往做什麼事都缺乏「動力」,什麼也不想計畫,什麼也不想提升。這個調查結論和大眾的認知恰恰相反
「家」,常讓人聯想到「房屋」,還有居住在裡面的「人」(寵物也算在內)。如果暫時不考量「連寵物也沒有的獨居者」,在同一個屋簷下生活的人,多多少少會有互動,有互動就有故事。讓我們與小孩共讀,看看別人家的故事,也說說自己家的故事!我喜歡幽默。自從接觸長谷川義史的作品,就找許多他的書來看,即使是我看不懂的日文版……於是,我發現這位作家以圖文創作了許多「家」的故事,例如:《山田家的氣象報告》、《迴轉
我有兩個寶貝女兒,一個快滿十三歲,一個快滿十二歲。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一度沿用上一代的「打罵教育」,目的只是想「提醒」小孩。然而,在一次「修理」後,問孩子是否得到教訓,警惕自己以後不再犯錯,她的回應是「沒有」。我那時驚覺:既然這樣達不到教育目的,為什麼要繼續做呢?我的教養方式,該來個大風吹了!孩子上幼兒園後,我改用「鼓勵」的方式。讓孩子選一件喜歡的東西當作禮物。我把「禮物」買回來後,將它放在孩子看得到卻拿不到的地方,然後向孩子說明:只要集滿三十顆星星,就可以獲得禮物。怎麼做才能拿到星星呢?例如:自己刷牙、洗澡、洗餐具、做家事等。「集星星」讓孩子覺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