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學生美術賽特優作品 彰縣美術館展至3/29
迎兒童月 臺中童遊趣系列活動3/29起跑
興大、清大天文研究新突破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東亞組教授艾倫‧福洛瑞(Alan Flory),是長年研究漢學語文和教學的專家,他盛讚臺灣華語之美,引起中國留學生不滿,網路攻擊並到他辦公室抗議。他因而舉辦一場學術演講特地說明。這場爭論在學術圈及國際社群傳開,吸引該校教授、學生和挑釁者與會,座無虛席。福洛瑞曾到中國和臺灣研究與教學,對兩岸語文深入專研,能將兩邊語文深入比較評析。臺灣保留正體字的延續,具古老漢字之美。正體字在秦漢以降的漫長歲月逐漸成熟,蘊含豐富的形意結構,例如「愛」字把愛和心緊相牽連;簡體字「爱」而無心;正體字「後后」有別,簡體字的後面和王后,都用后字,字義難辨。臺灣保留文言文教育,更能熟悉古典
人類社會第一次工業革命始於十八世紀中葉的英國,到十九世紀末第二次工業革命收尾,未見全面蓬勃發展。二十世紀以來,人類生產與製造方式逐漸轉為以機器取代人力、畜力。尤其最近五十年,機械化成了時代標誌,不久的未來,人形機器人可能成為繼電腦、網路、智慧手機及電動汽車後的顛覆性產品,它如何為人類謀福祉?值得探討。美國輝達公司臺裔執行長黃仁勳,日前在今年GTC大會上展示名為Blue的機器人,展現技術靈活的潛力,似已練就十八般武藝,各方期待能快速量產,讓黃仁勳有信心的宣告:「通用機器人的時代已經來臨。」其實,各類型機器人已問世多年,產業應用在產品的生產上也已多時,甚至不少專家認為,機器人是否以
日前多所私立國中舉辦招生考試,由於報考人數眾多,錄取率相當低,引起關注與爭議。據媒體報導,近年家長讓子女報考私立國中,主因是升學導向與安全顧慮。升學主義是陳年老問題,校園安全的顧慮卻是新興現象。例如前年底發生的新北國中割喉案,就造成許多家長不安。有家長直言,公立國中學生組成較複雜,「問題學生」很多,但公立學校不能拒絕,處理上卻往往力不從心,私立學校則規範明確、紀律嚴格,令家長較為安心。確實在近十年來,需要特殊教育的學生增多,有情緒行為障礙的學生不在少數。普通學生與特教學生之間可能存在磨合,但多數教師未必擅長特殊教育與輔導。日前監察院也糾正教育部,要求檢討改進現行融合教育狀況。<
前年發生的保母凌虐幼童致死案,日前第四度開庭,民眾群聚法院外要求判處重刑,相關網路連署有大量網友響應,該案社工所屬的兒盟也表態支持。顯見兒虐激起公憤,而大眾有意改變現狀。然而現行法條已在去年加重了刑責,當時就有人指出,若只是一味加重刑罰,恐怕造成各法規之間比例原則失衡,且原本犯行較輕者可能因害怕而以更嚴重的罪行來遮掩。調整刑罰,牽一髮動全身,顯然需立法者仔細考量。另一方面,若要改變兒虐現狀,除了懲治嫌犯,還有許多面向值得關注。比如該案社工當年未能及時反映保母異狀,很可能與社工量能不足有關。依衛福部資料,近年每名社工平均服務人數都在一千三百人上下,是日韓的兩倍至三倍,工作繁重,如
交通部長陳世凱日前接受媒體專訪,痛陳行人在斑馬線被撞死傷是國恥,決定啟動修法,嚴懲汽機車不停讓導致行人傷亡違規行為;並宣示推動道安三箭,增加車輛停止線與行人穿越線距離、提升路口照明,訂定汽車隔熱紙透光率檢測安全指引。在此之前,交通部在上月亦曾邀請內政部與六都舉辦道安座談會,決定以路口行人安全設施改善、減少路側障礙物、人行道改善長度與校園周邊暨行車安全道路,作為今年度「永續提升人行安全計畫」重點績效指標。自三年前被國際媒體形容為行人地獄以後,臺灣從中央到地方都積極改善道路安全,希望能澈底消弭行人面臨的「路殺」威脅。但行人地獄的景象還是持續在各地上演。兩年前曾發生母女過馬路被撞死傷
日前媒體報導,高美醫專自二○一八年停辦後,被當地居民指出校園呈現一片荒廢,長久以來影響居民居住安全甚鉅,讓大家每天都提心吊膽過日。在少子化加劇及生源減少的大環境下,私校退場只會愈來愈多,而校地涉及財產轉移及土地變更,善後處理曠日費時,甚至可說遙遙無期,成為蚊子校園、環境毒瘤,恐怕不會只有高美醫專個案。平心而論,私校退場後的校地處理,要比公立中小學更複雜,後者產權是屬於地方政府,且接近社區,要進行校園活化和轉型較容易。嘉義縣正義國小廢校轉型為食農教育新場域,曾獲全球卓越建設獎銀獎肯定,中間來來回回也花了很長的時間規畫、推動,才得以順利定案。然而大專私校因校地較遼闊,且原本
不久前全國大學校長會議在宜蘭登場,國科會主委批評臺灣的大學努力了數十年,至今仍沒有培育出諾貝爾獎得主,「真是丟臉」,更強調大學應該自行檢討,不能只怪罪體制。要培育出諾貝爾獎得主,學術水準就必須提升,姑且不論研究經費的多寡、學術研究環境是否優良,最主要還是依賴量多質精的研究人員。近年來大學教師流失嚴重,十年間流失約六千人,其中,中壯年教師人數逐漸下降,資深教授人數卻持續增加,高教正面臨人才嚴重流失、世代交替的問題。教授肩負著培育人才與研究的重責大任,但臺灣高教及科研人才薪資偏低,薪資待遇遠不如周邊國家與產業界;再加上現行制度缺乏彈性,年輕學者因產業搶人而減少,年改又讓教授退休意願
清華大學一項跨物種研究發現,小鼠的攻擊行動遭抑制後,竟開始對陌生的同類展現相互理毛的利他行為;而另項研究顯示,幼兒學會自控後,也能發展出正向互動及利他行為。相呼應的實驗結果撰成論文,近日刊登在國際知名期刊《行為與大腦》(Behavioral and Brain Functions)。清大幼教系特聘教授周育如與生科系副教授郭崇涵運用「侵入者實驗」,探討被關在籠子一週後的小鼠為保護領地,會攻擊入侵的陌生小鼠,但在破壞小鼠主掌攻擊的腦區後,牠不僅停止攻擊,還開始為對方理毛。而對應的另項實驗,追蹤觀察一百多名四歲至六歲的幼童一年,發現幼兒自我調控能力越好時,衝動和攻擊行為減少了,關心、分享等利
日前有立委召開記者會指出,國內駕訓教育缺乏充足訓練,且考照內容過於簡單,術科測驗過於形式化,與真實道路使用情境不符;初領駕照兩年內的新手駕駛,是交通事故傷亡的高風險族群。立委呼籲,應持續擴大推動機車駕訓教育與安駕補助,並參考國外經驗改革駕訓制度。許多年輕人一到成年,就會去考汽機車駕照。尤其機車是最普遍的交通工具,普通輕型機車、普通重型機車考照也未規定要先上駕訓班,更是年輕人的首選。許多人接受親友指導後,將機車考照手冊翻過幾遍就去報考。雖然考前須經兩小時的道路交通安全講習,但多數人輕鬆就能考取駕照。然而,以臺北市為例,機車死傷事故一年兩萬多件,占整體事故七成七。騎機車確實不難,難
《國家語言發展法》實施後,本土語言課程自一一一學年度起,從小學延伸至國高中,希冀以學校課程挽救日漸流失的本土語言。不過,日前學生團體指陳,政策與教學存在落差,包括授課內容不夠生活化,遠距教學成效不彰,教材缺乏系統性等問題。師資不足、教材不適用,確實是目前本土語言教學最大的困境。教育部雖以多元管道培育師資,聘任大量教學支援教師,引入直播共學、設置教材資源網等方式因應,但許多教師仍認為困難重重,成果難如預期。根據去年的調查,有近五成學生肯定本土語課程是重要且有意義的,但超過四成學生對課程安排不滿意。本土語言課程納入中小學必修已近三年,教育部應務實盤點現行措施與成效。例如要借重師培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