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為人類謀福的機器人

人類社會第一次工業革命始於十八世紀中葉的英國,到十九世紀末第二次工業革命收尾,未見全面蓬勃發展。二十世紀以來,人類生產與製造方式逐漸轉為以機器取代人力、畜力。尤其最近五十年,機械化成了時代標誌,不久的未來,人形機器人可能成為繼電腦、網路、智慧手機及電動汽車後的顛覆性產品,它如何為人類謀福祉?值得探討。
美國輝達公司臺裔執行長黃仁勳,日前在今年GTC大會上展示名為Blue的機器人,展現技術靈活的潛力,似已練就十八般武藝,各方期待能快速量產,讓黃仁勳有信心的宣告:「通用機器人的時代已經來臨。」
其實,各類型機器人已問世多年,產業應用在產品的生產上也已多時,甚至不少專家認為,機器人是否以人形出現並無所謂,關鍵是要實現人工智慧的擴展定律(Scaling Law),Blue聚焦在AI計算與機器學習,可生成大量多樣的高品質合成資料,讓它能在虛擬環境中快速學習,並應用於現實場景,未來可能改變價值五十兆美元的產業。
今年邁向「量產元年」的人形機器人,是否能引發新一輪的產業革命仍待觀察,但它在家居生活、食品餐飲、辦公、材料開發及工業設計等領域,如何發展更先進的核心技能,應是一般民眾關切焦點;同時在長照、醫療照顧(尤其罕見疾病)的突破,更背負著庶民的殷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