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善良,可學亦可教

(2025/3/18)

 清華大學一項跨物種研究發現,小鼠的攻擊行動遭抑制後,竟開始對陌生的同類展現相互理毛的利他行為;而另項研究顯示,幼兒學會自控後,也能發展出正向互動及利他行為。相呼應的實驗結果撰成論文,近日刊登在國際知名期刊《行為與大腦》(Behavioral and Brain Functions)。

 清大幼教系特聘教授周育如與生科系副教授郭崇涵運用「侵入者實驗」,探討被關在籠子一週後的小鼠為保護領地,會攻擊入侵的陌生小鼠,但在破壞小鼠主掌攻擊的腦區後,牠不僅停止攻擊,還開始為對方理毛。而對應的另項實驗,追蹤觀察一百多名四歲至六歲的幼童一年,發現幼兒自我調控能力越好時,衝動和攻擊行為減少了,關心、分享等利他行為也相應增加。

 要證明善良的利他行為是可以教出來的,還有賴進一步研究。但初生嬰兒生而向善的著名實驗,也鼓舞我們為善良加油。這項實驗是讓六個月大的嬰兒看電視,螢幕裡一隻爬陡山的黃色甲蟲,爬上又滑下,此時來了一隻紅色甲蟲,助牠爬上山頂。過了一會,重複黃色甲蟲爬山畫面,碰到上頭的黑色甲蟲,卻是把牠撞下山。讓嬰兒休息片刻再看螢幕,嬰兒眼睛會緊盯紅色甲蟲,因為牠是肯幫忙的「善」蟲。

 上述清大研究也有一個啟發。清大在與新竹教育大學合校之初,有些專家認為整合可能有困難。但清大獎勵教育學院、藝術學院與校本部生醫及其他學院教授跨領域合作,成果漸顯。大學合校理應朝此理想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