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學生校網看限制級漫畫 議員籲建共享封鎖清單
跟騷法未能及時遏阻 監院督促相關機關改進
臺灣素養教育成果展 教師增能有成
魯凱族「族花」臺灣百合 農業部復育成功
有時,我會聽到學生的父母很自豪的告訴我,或是對導師說:「我十分尊重孩子,我和他像朋友一樣,什麼都可以談,孩子很信任我。」同時我可能聽到和觀察到這個學生行為的「失序」。所以,這次來談談我對「當孩子的朋友」教養信念的看法。是尊重還是責任缺席撇除酒肉朋友,朋友關係通常建立在雙方互信及權力對等之上。父母和孩子是朋友的關係,說的是孩子信任父母,父母也信任孩子,是相同頻率的親近。乍看下
門診時,患者只要超過八十歲,卻還能夠信步踏入診間,我就覺得他的體力維持得還不錯。然而,最近看到世界壯年運動會的新聞,許多近百歲的銀髮選手居然還能夠舉重、短跑,實在是顛覆了我對長輩潛能的想像。在高齡退化的肌少症中,處理日常活動的紅色肌肉衰退得較為緩慢。而當緊急狀況發生時,須瞬間爆發的白色肌肉,卻隨年齡持續萎縮。也因此,許多中老年人雖然能夠維持每天健走的習慣,卻無法快速登上樓梯。如果路面顛簸,
抗生素濫用不是好事,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兒童抗生素的用量依然居高不下。抗生素並非對所有疾病都有效,尤其是感冒、流感等病毒引起的症狀,抗生素其實毫無幫助。過去大家認為濫用抗生素,後果不外乎腹瀉和腸胃不適,以及造成抗藥性問題等,但這次要和大家談的,是兒童濫用抗生素不僅會導致抗藥性問題,更可能帶來長遠的健康風險。過敏氣喘機率高研究顯示,孩子在生命的前六個月內使用過抗生素,未來出現氣
學期即將結束,又到了期末考驗收孩子學習成果的時候。隨課文內容越來越豐富,必須記憶的國字也越來越多。小可一向不擅長記憶,容易混淆撇捺的筆畫,或是混用日、目、月等相近字,因此聽寫的成績差。爸媽發現小可能夠把故事內容記得牢牢的,但問他書中的畫面或圖片,卻只有模糊的印象,對繪本主角的模樣也不很清楚。還有,小可常常找不到要使用的東西,例如文具、衣服等。如果爸媽詢問他東西是什麼樣子,他也說不清
「前陣子,心情明明已經改善了,怎麼才過一學期又發作?我快煩死了!」惜字如金的憂鬱男孩,突然怒氣沖沖的質問。在國中曾因情緒崩潰拒學而被醫生診斷有憂鬱症的他,好不容易熬到畢業後終於病情好轉,未料,到了高中一年級下學期竟然復發。「所以,你認為把病治好了,應該從此沒問題咯?」輪到我一臉不可置信的睜大眼睛問。「不是這樣子嗎?不然幹麼看醫生呢?」聲音越講越小聲,但語氣仍聽得出滿腹委屈。
端午連假過後,隨民眾出遊、聚會和社交活動頻繁,社區中新冠病毒的傳播風險明顯上升。近期新冠疫情持續升溫,重症與死亡人數增加,兒童重症通報數也比過去兩年同期大幅增加,令人憂心。這波疫情以呼吸道症狀為主,爸媽須提前部署防護,守護孩子與家人的健康。落實防護措施養成日常好習慣雖然多數感染者症狀輕微,但近期臨床觀察發現兒童感染後出現哮吼、呼吸困難等症狀的比例增加。有些孩子在發燒、咳嗽後
現代孩子是數位原生世代,任何想知道的訊息,只須手指滑幾下,馬上就有答案。但正如一句名言:「當知識太容易取得時,真相反而更難分辨。」網路的便利,帶來許多錯誤甚至惡意的假資訊,於是父母的責任又多了一項──教導孩子媒體識讀。然而,媒體識讀談何容易,但別氣餒,隨著AI平臺的崛起,過去這一年,我開始鼓勵大家利用類似ChatGPT的網站,快速分辨網路健康訊息,讓媒體識讀變得容易,也超級簡單。教
前些日子,許多家庭因為母親節,家人團聚,聚餐時,大家不免小酌幾杯,如果不小心貪杯了,走路搖晃,口齒不清,難免讓人擔心。最近,在急診室遇到一個長輩,因為突然跌倒又語無倫次,被心急如焚的子女送來就醫。後來釐清病因,原來是和親友聚會,觥籌交錯過了頭。幾個小時後,酒醒了,平安無事的回家了。走路不穩,或者學術上說的「步態異常」,是高齡者常見的病態表現。然而走路不穩的方式千奇百怪,依照疾病的成因有所差
隨氣溫逐日升高,臺灣正式進入燠熱的季節。每年春末夏初,是熱傷害事件發生的高峰期,特別是年幼兒童、年長者、慢性病患者與戶外活動者,由於身體調節能力較差,更容易受到高溫威脅。什麼是熱傷害?如何正確預防與應對? 熱指數預報掌握體感溫度變化人體主要透過「對流」、「輻射」、「傳導」與「蒸發」這四種方式散熱。對流是空氣流動帶走體表熱量;輻射是身體自然向外釋放熱能;傳導是與較涼物體接觸時
之前的專欄文章提到「慢熟世代」狀況不好時,親友宜採「順流陪伴」的心態,堅定抱持「只要給他們多一點時間,即使慢熟,但終究會成熟」的信念。然而,比慢熟更令人發愁的,是因為沒目標(泰半是孩子理想太高)而長期待在家不出門的孩子,就像退休後不知如何安排活動打發時間的長輩一樣,有生病的隱憂。長期焦慮影響身心健康孩子不過是窩在房間裡躺平耍廢滑手機,有這麼嚴重嗎?一點不誇張,要知道他們時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