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健康醫觀點
長高針救身高? 破解生長激素迷思

文/黃世綱(兒童內分泌科醫師) 圖/達志影像 (2025/2/17)

 農曆年假,親朋好友齊聚一堂,孩子的身高往往成為閒談時的話題。當有人提起「你家孩子怎麼還是這麼矮」,你是否感到不知所措,有口難言?爸爸媽媽曾有讓孩子使用藥物促進生長的念頭嗎?聽說有人注射「長高針」,也曾懷疑那真的有效嗎?打長高針,就能高人一等嗎?

揭開長高針神祕面紗

 所謂的「長高針」,其實是人工合成的生長激素。健康的孩子,打從出生開始,腦部的腦下垂體就會分泌天然的生長激素,使身體長出更多肌肉,減少累積不必要的脂肪,同時刺激骨骼延長進而讓身高增加。

 多數父母對生長激素的認知,來自於字面上的想像,特別是「激素」這個詞彙,讓許多父母誤以為使用生長激素,孩子的身體就會受到「刺激」而快速「生長」。但是,生長激素對長高的效果,並不如想像中那般美好,因為健康的孩子原本就不缺乏生長激素,額外施打生長激素,就像畫蛇添足,不但效果有限,還可能徒增風險。

 那麼,為什麼有些孩子需要額外注射生長激素呢?

幫助生長遲滯的孩子

 醫學上,生長激素主要用於患有特定疾病或症候群的兒童,包含以下八種:生長激素缺乏、特發性身材矮小、出生時體重過輕且生長遲緩、慢性腎臟疾病導致的身材矮小、透納氏症、SHOX基因缺乏、小胖威利症、努南氏症。

 以上這些狀況,是不是看起來很陌生?沒錯,真正必須使用生長激素的孩子非常少。人工生長激素的發明,是要幫助因疾病或基因異常導致生長遲滯的孩子,而非讓一般孩子借助藥物來增高。

三狀況建議儘早治療

 以下三種情況,可以用來評估孩子是否「可能」需要人工生長激素。

  ˙身高百分位低於百分之三

 孩子的身高在人群中的排序如果低於第三百分位,則表示孩子的身高在一百人中只有一兩人比他矮,是很少見的狀況,須進一步釐清矮小的原因。

  ˙女生初經前,男生變聲前,一年身高長不到四公分

 孩子的生長速度反映身體的健康狀況,如果一年身高長不到四公分,可能是生長激素分泌不足。

  ˙足月出生體重未達兩千五百公克,目前仍明顯矮小

 出生體重過輕的孩子中,約有百分之十存在生長潛能受限的問題,醫學上稱為「胎兒小於妊娠年齡身高未自發性追趕」。如果父母的身高中等或偏高,而孩子卻異常矮小,可以讓醫師儘早評估。

不盲目施打生長激素

 爸爸媽媽,別再期待生長激素能讓孩子高人一等了!大多數孩子不須施打生長激素來長高。但是,如果孩子身高低於第三百分位,或者小學時一年長不到四公分,又或是出生體重不滿兩千五百公克且明顯矮小,則應該儘早讓兒童內分泌科醫師追蹤,適時協助孩子發揮成長的潛力!

健康生活+
增加生長激素有方法

 生長激素是人體可自行製造的內分泌激素,規律運動和充足睡眠,都有助於促進生長激素分泌,與其仰賴「打針」增加生長激素,不如鼓勵孩子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