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打造富腦袋
父母是最好的理財老師

文/許梅淑(前外商銀行副總裁、元大金控交易室主管) 圖/達志影像 (2025/2/8)

 作為父母,我們總是擔心孩子輸在起跑點,從幼兒園開始,就為孩子規畫學業、才藝和課外活動,儘可能給他們最好的學習機會,希望他們能進入名校,擁有理想的職業生涯。但在瞬息萬變的世界,除了學歷和職業技能外,金錢觀念及理財能力才是孩子未來幸福的基石。

 以下是孩子能贏在未來的關鍵!

身教是財商思維的根基

 「身教重於言教」,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的影響至深。多數成功企業家和醫學世家孩子的成就往往來自於父母的智慧傳承。而這樣的影響,同樣適用於理財教育。猶太裔投資大師索羅斯曾說:「理財教育必須從小開始,因為錯誤的經驗不會一次就學會。」當父母擁有「財務智商」,並落實於日常生活中,孩子從小耳濡目染,就能在潛移默化中建立理財概念。

會賺錢不等於理財能力

 我們常誤以為只要孩子能有高薪工作,未來就高枕無憂。但事實上,賺錢能力並不等於理財能力。王永慶曾說過,「賺一塊錢不是一塊錢,存下來的一塊錢才是錢。」這句說明了重要的理財觀念──賺錢的能力並不是最重要的,如何守住並增值,才是財富增長的核心。

 我們常常看到收入頗豐,卻是毫無積蓄的月光族,而研究統計也顯示百分之七十中樂透的幸運兒,平均在五年後又回歸到財富的原點,就是說明雖有獲得財富的能力及機會,卻因缺乏理財能力,最終還是無法守住財富。

擁有正確的觀念和耐心

 耳熟能詳的《富爸爸‧窮爸爸》故事,兩者之間的差別,除了收入高低,更在於對待財富的思維。富爸爸教孩子如何讓錢為他工作,而窮爸爸只是告訴孩子要努力工作賺錢。思維不同,經過時間的推移,造就不同的結果。

 理財不難,但必須有正確的觀念和耐心。從基本的儲蓄開始,逐步學會投資,是循序漸進的過程。

 亞馬遜CEO貝佐斯曾經問巴菲特:「你的投資理念非常簡單,為什麼大家不直接複製你的做法呢?」巴菲特回答:「因為沒有人願意慢慢變有錢。」愛因斯坦說:「複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蹟。」因此投資貴在長期堅持及善用「複利」的威力。

 父母能夠擁有這些基本的理財觀念,就能先提升自己的財務狀況,進而提供孩子更加穩定的財務環境。

找到最適合的理財產品

 現今投資大多著眼於琳琅滿目的產品,舉凡股票、ETF、基金、債券、複委託、外匯甚至是房地產,卻極少提及「個人適合的投資方式」或「財務自由的藍圖」,這才是理財的首重之務。理財先理心,惟有先了解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選擇適合的理財產品,再透過72法則、70法則,以及資產配置的技巧,才能達成自己訂定的財務目標。

 當父母善於理財,成功建構了「財務分身」後,不僅為家庭及退休生活創造更富足的保障,也為孩子的未來鋪設更穩定的財務跳板。孩子不再僅能仰賴學歷和職業技能的成就,還因運用父母的理財智慧,分身有術的開拓多元收入,因而擁有更多的人生選擇和自由。

 或許我們來不及加入「富一代」的行列,但相信我們絕對是「富一代的祖先」。理財,現在就是最佳的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