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生更需要心理假

當代社會,各種壓力都很大,為了調適身心壓力,產生了「身心調適假」,也有人稱心理假或心理健康假。幾年前,因為大學生輕生事件頻傳,自殺通報數呈倍數成長。各界認為,人不僅身體會生病,心理也會「感冒」,需要暫時休息或就診。於是,有國立大學試辦心理假,隨後擴散到數十所大學,去年已延伸到高中。教育部日前表示,正研擬延伸到國中。
心理假和事假、病假不同,請假時不需提出證明。每年有幾天的額度,依各大學規定不同。但有的大學規定,累積到第二天,會啟動導師關懷機制,累積到第三天,就需提出醫院或輔導機構的證明。高中生則需取得家長或實際照顧者同意,且考試期間不適用。
國中生正處於青春期,隨著大腦激素分泌與荷爾蒙變化,情緒起伏相當大,有人稱這個階段是青春風暴期。面對身心變化、生活變動、課業壓力、人際關係,他們的心情敏感、脆弱、衝動、複雜、矛盾,卻還沒學會如何自處。也就是說,國中生更需要心理假。
政府推動「健康臺灣」政策,希望強化國民的心理健康韌性,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日前表示,已規畫將公務員三天事假作為身心調適假。也有立委主張,勞工應比照辦理。國中生年紀小,請心理假需考量因素較多,但教育部應跨部會討論,儘快研擬可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