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互動心理學
聰明孩子陪伴難

「如果覺得自己很愛孩子,也為他付出許多精力與金錢,卻發現孩子越大越不好相處,就連隨興跟他講點什麼都動輒得咎,請舉手好嗎?」每次受邀與資優生的父母交流,心裡總是特別百感交集。因為我曾跟「人生勝利組」的同學同窗三年,比誰都熟悉這類聰明帶優越感的孩子;也隨年紀漸長,越來越可以體會這群天之驕子爸媽的心中,藏著不足為外人道的五味雜陳。
資優生爸媽也煩惱
語音剛落,即使現場多數屬於不習慣在講座中表態的老派聽眾,竟有四分之三不約而同舉手。
「其實你們算是相對懂得教養的優秀父母了,不然孩子也不會取得資優生資格。」讓父母稍微寬心五秒後,我悠悠補上一句:「偏偏,貴子弟也是不遑多讓的優秀,所以個性執著與脾氣難搞全藏在細節裡。而且跟外人提起家裡那個資優小鬼有多不好教養,他們還認為您是在炫耀。」
「您說的實在太準了啦!」有個媽媽突然喊:「像我這種非資優的媽媽,真的講什麼都被孩子嫌!」只見好多人點頭如搗蒜。
「畢竟擁有優秀的腦袋,自然容易『注意』到對方的語病啊!」而藏在我心裡沒說出口的,是優秀的父母又何嘗不是老盯著孩子為什麼態度不好,而將孩子的聰明視為理所當然。
「類似這親子間王見王的棋逢對手,歷代皆有之,但就數『你們這組合』尤其難解!」我刻意以大揭祕般的口吻說:「相隔僅一個世代的親子雙方,卻有天差地遠的價值觀:一方是深信人生須一步一腳印;另一方從小接觸爆量資訊,人生能用最省力方式生活,幹麼白走冤枉路?」希望讓秉持傳統的父母意識到,他們面對的教養挑戰有多不容易。
不同世代教養衝突
心理學家Marcia分別以「探索多寡(explore)」與「投入深淺(commitment)」兩個向度,定義年輕人尋求人生方向時,可能呈現的四種心理狀態。我進一步說明:「多數父母和我一樣,成長於資訊相對封閉的年代,承襲傳統成了生命成熟的重要指標。於是在自己青春期時,還來不及對生活多些探索,就被家中『指定』拚高分,當醫生,或者至少考個公職。Marcia 將這形成的自我心理狀態以『早閉型認同(foreclosure)』稱之。」
「偏偏在網路時代長大的孩子,永遠忙著追逐最新最火熱的潮流。加上父母照顧得好,資源多,於是他們每天不停滑手機來探索『人生』,但訊息太多,反而對自己要往哪裡去更猶豫不決。這類的自我心理狀態,Marcia稱為未定型認同(moratorium)。」
當犧牲青春年華而成「早閉型認同」的優秀爸媽,與恣意揮霍青春卻時不時徬徨於「未定型認同」的子女同處一室時,雙方都覺得不被對方了解。更甚者認定:對方就是害自己活得如此痛苦的壓力來源!
臨床心理師小叮嚀
以下是我在講座最後的叮嚀,送給為了家有一言九「頂」孩子而苦惱的父母。
‧孩子並非像他的外表,一副只想耍廢度日啦!但也唯有困難挫敗臨頭時,他們才會開始想對策!
‧孩子的對策未必好,但這是他們面對自己人生必經的過程。
‧您與孩子不過是優秀遇上優秀,強強對決罷了。只是一旦對決時間久了,有一方就會從優秀變「憂鏽」。
‧父母把自己生活過好,就是教好聰明孩子的第一步!
‧還是擔心,想想能否從親友或學校,找找只聽外頭和尚念經的孩子的貴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