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中文家庭雙語生活
學習是與自己的比賽

文/米西 圖/達志影像 (2025/3/16)

 最近臺灣友人向我傾訴,孩子的複習考成績太差,問我有沒有類似的經驗。我老實回應,我常常是孩子考完試才後知後覺。她佩服我看得開,但我解釋並非我心寬,而是關於孩子的成績,我總覺得無從施力。

 兒子進入高年級後,老師最多公告每週的作息表和教學進度,小考與作業皆為隨堂線上完成。即使是大型的州立考試,老師也只是預告在某個期間進行,提醒讓孩子吃飽睡飽。低年級的女兒,每週有簡單的單字與數學小考,雖然老師批改了成績,但這些小考分數的高低,並不會直接影響期中與期末的成績。

放下成績的執念

 與臺灣的「等第與相對分數」評價方式不同,美國成績單的評量方式主要分為兩類。一是學術成績評量(依年級標準):「三」代表已達標準,「二」代表符合預期進度,「一」則代表須關注。科目涵蓋閱讀、聽說能力、寫作、數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各學科又細分若干能力指標。

 另一個是行為與學習態度評量:包含體育與藝術及「成功習慣」(Habits of Success),有五項指標:能獨力完成任務,良好規畫與整理能力,按時完成作業,符合行為規範,以及適當使用科技工具。評分為O(優異)、S(達標)和N(須加強)。兒子的科學老師允許學生重做作業,錯了,可修正後再提交,以獲取新成績。這顯示美國教師重視學生真正理解錯誤並改進,也呼應成績單中「只寫達標與否,不寫具體分數」的精神。 

 我相當困惑。沒有明確分數,沒有甲、乙、丙、丁,我如何知道孩子在班上的成績,到底是上、中、下哪個落點?老師所謂的達標,到底是「甲」,還是「優」?

 此外,「成功習慣」指標對循規蹈矩的亞洲孩子來說,也不是太難達到的事,我有些質疑這些指標是否具有鑑別度,但當初希望讓孩子在外國學習,不正是嚮往無壓力的自由風氣?那就該放下對成績的執念,不是嗎?

強調與自己比較

 美國強調學生與自己比較,而非班級排名。除了成績單裡的能力評量外,老師會在開學、期中、期末進行Diagnostic Growth線上測驗,了解學生的字彙量、閱讀理解能力與數學表現的成長百分比,並顯示成績是否落在年級標準區間,讓孩子與不同時期的自己比較。朋友孩子的導師寄送成績單時,還特別強調這些考核僅是反映孩子在學校學習狀況的觀察紀錄,不能作為整體學習,或者未來發展的唯一指標。換言之,老師希望父母不要過度用成績單的結果定義孩子的整體表現。

 收過近七年的成績單,經常是期中拿「二」,期末升到「三」的模式,讓我收到成績單時內心都很平靜。反倒是孩子會興奮的研究自己逐步上升的線上測驗成績,當他發現分數達到年級標準,甚至超過時,便會雀躍不已。

 是啊!和自己賽跑就好!只要能開心的跑,持續的跑,學習才可能是終身的追尋與成就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