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悅讀導航
從學習起點看見孩子的潛力

文/陳欣希(臺灣讀寫教學研究學會創會理事長) 圖/達志影像 (2025/1/16)

 多數人一聽到「評量」,腦中往往浮現「考試」、「分數」、「壓力」、「競爭」等令人緊張的詞語或畫面……但如果將「評量」改稱為「競賽」、「挑戰」或「闖關」呢?是否會感受到更多的樂趣與期待?

 是的,評量不僅是冷冰冰的分數檢驗,還是孩子學習歷程中充滿意義的一部分。但,前提是父母必須重新看待「評量」這件事!

 評量,就像健康檢查。透過評量,父母能了解孩子哪些地方表現得特別優秀,哪些地方還要多給一些支持和引導。所以,如果孩子第一次評量的結果不如預期,父母千萬別氣餒!這其實是個很好的機會,幫助孩子找到努力的方向。

明確可行的關鍵策略

 了解孩子的學習現況後,父母的下一步是利用評量結果訂定明確可執行的學習計畫。以下是幾個關鍵策略。

 ˙針對弱點設計學習活動

 如果評量結果顯示孩子在某些領域有待加強,父母可以安排相關的學習活動。例如孩子在詞彙量測驗中顯示對描述顏色的詞彙較為生疏,那麼,父母可以設計「顏色探險遊戲」,讓孩子每天在家中找一樣特定顏色的物品,並學習用新的形容詞描述它,如「湖水綠」或「琥珀黃」。如果讀不出文字的弦外之音,那更要練習推論,畢竟人與人的互動也須聽出言外之意才行呢!

 ˙強化學習優勢

 評量也能幫助父母發現孩子的學習亮點,進而設計挑戰性更高的學習內容。例如孩子在閱讀理解方面表現出色,父母可以引導孩子閱讀更具深度的書籍,並進一步討論主題文本的異同。如果孩子在閱讀測驗中展現對故事結構的掌握能力,可以鼓勵用「三幕劇結構」寫出自己的小故事,並創作一本簡單的手作書籍,提升自信與成就感。

 ˙設定具體可行的學習目標

 根據評量結果,親子一起設定短期與長期的學習目標。例如:短期目標可以是學習並正確使用十個新詞彙;長期目標可能是有意識的運用新詞彙創寫文本。至於如何設計具體可行的學習目標?原則只有「比孩子高一個頭」。換言之,設定的學習目標不能太難或太簡單,要讓孩子覺得不難,可以試一試!

 ˙結合興趣與學習需求

 設計學習計畫時,將孩子的興趣融入學習內容,可以增加學習動機。例如孩子對「動物」、「數字」……感興趣,父母可以孩子感興趣的主題作為學習與評量的材料。

看見孩子的學習潛力

 評量不應該成為父母和孩子的壓力來源,而應是一種正向的學習體驗。以下提供幾個讓評量更具建設性的方法。

 ˙共同檢視結果

 與孩子討論評量結果,幫助他們理解自己的學習狀況,並讓他們參與學習計畫的制定。當孩子在評量中表現不如事前期望時,父母應該用鼓勵的語氣分析問題,而不是批評。例如「這次的閱讀測驗雖然有幾個地方須改進,但你已經能理解主旨,這是很棒的進步!」

 ˙評量趣味化

 將評量融入遊戲或故事中,可以減少孩子的壓力。例如設計「尋寶遊戲」——孩子須完成「解謎任務」,找出家中一個物品並寫下描述,然後利用上下文推測短文中的新詞意思,最後找到藏起來的獎勵。

 ˙看見成長曲線

 幫助孩子關注自己的進步,而非一味與他人比較。親子一起製作「學習樹」,每完成一次詞彙學習的評量,孩子可以貼一片葉子,葉子上寫上這次學會的關鍵詞彙,讓孩子清楚的看到自己的進步。

 評量不僅是對學習成果的檢視,更是了解孩子,激發潛力,指引學習方向的重要工具。當父母能夠善用評量,不僅可以幫助孩子在學業上取得進步,更能培養孩子終身學習的能力。請將評量視為學習的一部分,陪伴孩子在學習旅程中,有自信,有動力的持續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