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老爸的英倫教養札記
名校對未來成就影響的迷思

胖丁的好朋友倫倫上學期結束前,全家決定搬到牛津。離開倫敦前,倫倫的爸爸舉辦了惜別餐會,邀請我們參加,會中我請教他們搬家的理由,他說雖然他和太太都是在倫敦執業的律師,現在的小學也很好,但是考量倫倫國小畢業後的升學規畫,他和太太還是決定提早搬家,讓倫倫適應當地環境,希望之後可以進入當地更有競爭力的中學。
望子成龍鳳中西皆然
英國的公立小學和中學系統有獨立機構Ofsted負責評鑑學校環境與教學成效,並且會根據評鑑結果將小學分為Outstanding(優異),Good(良好),Requires Improvement(有待改進)等,這些分級和Ofsted的評鑑報告提供家長評估學校辦學狀況的指引。不過,相較於念什麼小學,就我所知,更多英國家長可能更注重念什麼中學。
英國的中學大致可以分為三類,包括相對「有教無類」的一般公立中學,經由入學考試篩選的grammar school,以及透過經濟能力篩選的私立中學。一般公立中學雖然相對無選擇性,但有的學校跟臺灣許多「明星」國中一樣,因為歷來辦學成績良好,自然吸引很多資質不錯的學生、家庭進到這個學區;而已經透過考試、經濟條件篩選過一層的grammar school和私立中學,也還有很多指標,例如全國性考試的表現,將這些學校進行全國性的排名,供家長參考。看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待心理東西方皆然。
不過,除了選擇學校以外,拜取樣嚴謹,而且追蹤完善的群體資料庫所賜,近年包括倫敦國王學院IoPPN裡的「社會、基因與發展精神醫學研究中心(Social, Genetic and Developmental Psychiatry Centre,簡稱SGDP)」在內,有不少有趣的大型基因研究,發現基因的決定性可能比想像的來得高。
這些研究通常會選定多個與學習表現顯著相關且常見的基因,然後根據個人帶有這群基因的多寡、個別基因的影響力加權後來評分,另外選定特定的社會、經濟條件指標,同樣將這些指標逐一加權計分,再透過控制其他變項,來觀察究竟是基因分數與未來成就的關係比較密切,還是社經條件對未來成就影響大。
基因與努力決定成就
SGDP前幾年曾發表研究指出,普通中學生的「學習基因」平均分數確實比grammar school學生或私中學生低,而學習基因分數排名前百分之十的學生,比後百分之十的學生有高三倍的機會進入「好」學校。進一步觀察,如果控制基因以外其他可能影響學生進入不同中學的變項,「進入好中學」對「在大考取得好成績」的預測力將大幅降低,甚至在其他社會條件、資源相同,只有中學類型與基因不同的情況下,基因分數會比「讀哪一種中學」更能決定學子的大考表現。
我在國王學院攻讀博士,也在大學部授課,心理系大二有一門課會採用類似的研究來討論「才幹制(meritocracy)與社會正義」,並帶領學生分組辯論「是否該利用這類基因研究來影響教育政策」。
簡單來說,理想的才幹制可使個人透過基因(才)與努力(幹)取得成就,而辯論題目可探討的方面也很多,但許多學生最後往往覺得很難運用基因研究來影響教育政策,促進社會正義,因為「如果公開這些基因資訊,有錢人仍能有更多資源鞏固自己的社會地位」。
學生的看法,其實也是近年許多西方學者對才幹制的反思:「才幹制真的有助社會正義嗎?」而細看這類基因研究,會發現不但沒有單一基因或單一條件可完全解釋類似學習成就或社經地位這樣複雜的結果,甚至一整組妥善篩選的基因和社經條件組合,也難以完整解釋這些社會現象,無法簡化為「基因決定成就」或「進入名校就有光明前途」。
究竟什麼制度才有助於形成公平正義的社會?我也沒有確定答案,而胖丁在學期最後一天前看到倫倫離開的背影,難過得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