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科學觀
撿到錢包還不還教養決定行為
(2024/1/2)

同事是環保志工,他在回收桶看到一本一九九七年的《讀者文摘》,因為從小被教導要敬字,於是撿起來。翻閱內容後,發現裡面有一篇文章對現在被忽略的品德教育很有啟發,因此把文章放在群組裡,與大家分享。
原來《讀者文摘》的工作人員在亞洲放了一百四十個皮夾,歐洲放了兩百個,美國則放了一百二十個,裡面有相當於五十美元的該國鈔票、一張有電話號碼的名片,還有孩子的相片。他們想藉此檢視住不同城市,有不同文化和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對誠實與同理心的觀念及態度。
與社經地位無關
最後統計出皮夾的歸還率:亞洲約為百分之五十七,美國約百分之六十七,歐洲有百分之五十八,顯示大多數的人是拾金不昧的;但是當他們要酬謝這些誠實的人時,不同的文化產生了行為差異:亞洲有百分之五十七的人婉拒報酬,歐洲則是百分之二十五的人辭謝,美國只有一個人不收。這表示受不同文化薰陶,對自己道德上應該做的事有不同的自我評價。
《讀者文摘》的工作人員將放置皮夾的經過全程錄影,也錄下人們送還皮夾的理由,我們看到了教養的重要。當中有人說:「我父母教我不可以拿不屬於我的東西。」也有人說:「看到皮夾中孩子的相片,我想這可能是孩子的奶粉錢。雖然我也窮,但我不能拿。」還有一個人說:「我教我的孩子要誠實,我當然必須以身作則。」更有人說:「我想也沒想,就直接把皮夾送到警察局。別人的東西本來就不該拿;拿了,我晚上會睡不著覺。」
因為撿到皮夾的人各形各色都有,所以誠實和同理心應與社經地位無關,而與他們小時候受到的教養有關。
環境具高度影響
這篇文章更顯示環境對塑造孩子品格的重要。荀子說:「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在純樸地方長大的孩子比較樸實,小城的歸還率遠高於大都會;我們也看到場合情境影響人們的表現:學校、醫院、教堂、寺廟的歸還率最高,唯一的例外是「泰國的哈佛」——曼谷朱拉隆功大學,放在那裡的兩個皮夾都沒被歸還,其中一個拾獲者身穿象徵身分的校服,她拿起皮夾就走,連看一眼周遭,確認是否有人注意她也沒有。但把皮夾塞入口袋的人大多會不安的左右看看,表示他們知道這樣據為己有的行為是不對的。
至於不肯收報酬的人則都是一直搖頭說:「這是我應該做的事。做應該做的事怎麼可以拿報酬?」表示這些人的父母教養很成功。
須從小培育導正
品德本就是教育的軸心,它是國家立國的根本,又因為它的機制是模仿,是一種內隱的學習,必須在小時候教好,將來面臨誘惑時,方能做出正確的選擇。不好的行為如果沒有及時糾正,即使該行為合法,也是對社會的傷害。
二○一○年,某大學女生撿到同學的學費,歸還失主後,要求法律規定的百分之三十的報酬。這種行徑被報導後,有個中學生撿到別人的電腦,誠實的把電腦交到警察局,不料他的母親卻趕到警察局大鬧,要求報酬,使一件好事變得像勒索。
再過幾天就要選舉公職人員。誠實是我們評估候選人最重要的指標,它甚至比能力更重要,因為在高科技時代,做對的事比做對事更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