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教養科學觀
父母當精神後盾 孩子有安全感

文/洪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圖/達志影像
(2023/11/7)

 

 前些日子,高雄發生一起命案,樓下住戶嫌樓上鄰居太吵,清晨持刀上樓,在孩子面前將父母雙雙殺害。事發後,目擊慘案的孩子一直問警察,是不是他們不乖,才害父母慘遭橫禍。

 看到這則新聞,我再一次了解當年我的兒童發展心理學老師為什麼一直強調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也不要給孩子條件式的愛。原來大人無意間的對話會在孩子心中烙下不可磨滅的痕跡,而實驗發現這些傷痕會影響孩子一生。

 這效果這麼長遠,裡面有演化上的關係:小孩子、小兔子、小狗和小鳥,各種動物小的時候有大大的頭和圓圓的眼睛,樣子很可愛,但是長大以後,臉一拉長,就不再可愛了。

 為什麼小時候是可愛的?因為小時候沒有自保的能力,要靠父母喜歡他,才願意保護他,所以孩子最害怕的,就是父母不要他。一九六二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史坦貝克(J. Steinbeck)說:「孩子最大的恐懼是沒有人愛,被拒絕是他們最害怕的地獄。」

 有個實驗是把出生四天的嬰兒放在核磁共振機裡,給他聽他父母吵架的聲音,雖然他還聽不懂父母說的話,但吵架的語氣很急促,聲音很高亢,這些訊息都是不祥之兆。果然,嬰兒大腦中的恐懼中心活化起來了;他們雖然不知道外面發生了什麼事,但是大人緊張,一定不是好事,於是害怕了。也曾有警察說,走失孩子眼裡的恐懼,是最令人不捨的表情。

 條件式關愛引不安

 或許父母知道這是孩子的軟肋,所以很多父母喜歡說:「沒有考第一名,爸媽不喜歡你。」「沒有考一百分,不要進家門。」用這種條件式的愛來制約孩子聽話。父母不知道這種「愛」會給孩子留下一輩子的陰影。我在校園裡常看到「討愛」的孩子,就是覺得自己不夠好,不被人愛,心裡有個洞填不滿,於是委屈自己,去討好別人,以得到別人的注意或關愛。他們對愛的渴望常讓人心酸。

 所以,童年的安全感很重要,但這並不表示父母必須二十四小時全天陪伴在孩子身邊。

 現代父母工作忙碌,有生活的壓力,不能陪伴孩子時,這種錯誤的觀念使很多父母有罪惡感,覺得自己不是好爸媽。

 不當陪伴扼殺創意

 最近有人問我,他每天只能陪伴孩子二十分鐘到三十分鐘,這樣會不會造成孩子的不安全感,使他以後對自己沒有信心。

 不會的,只要孩子需要你時,你能保護他,或作為他精神上的後盾即可,不用真的坐下來陪他搭積木或扮家家酒。

 有時父母的陪伴反而會扼殺孩子的創造力,因為太多的大人會忍不住說:「來,我來教你怎麼搭積木!」孩子應該自己搭積木,才能激發出創意來。

 安全感是孩子心靈的港灣。我們常看到孩子專心玩玩具,但仍時不時的,頭也不抬的喊一聲「媽」,如果媽媽回應一聲「什麼事?」他就繼續玩;如果連喊兩聲沒回應,那麼再新的玩具他也不要了,馬上爬起來,一邊哭,一邊找媽媽。這也是孩子早上看到爸媽出門常會哭的原因,因為他不知道大人還會不會回來,他害怕被拋棄。

 陪伴是維繫親子關係的關鍵,但不是緊迫盯人的陪伴;只要孩子需要你的時候,你保護他,安撫他,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