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數位時代家人新關係
愛孩子 別經常等著生氣

文/劉容襄(臺師大幼兒與家庭科學學系博士、兼任助理教授) 圖/達志影像 (2023/10/26)

 書房裡傳來敲打鍵盤的聲音,外加窸窸窣窣的對話聲;書房外,則有一雙眼睛緊盯著牆上的時鐘。

 客廳的沙發上,專注的眼神聚焦在3C產品的螢幕上,食指偶爾快速比畫,而角落裡有一雙眼睛緊盯著那個專注的人,嘴角還狠狠的抽動一下。

 餐廳裡,親友開心的談著生活趣事,歡笑中卻有一雙眼睛掛在刻意擠出的微笑之上,並不時望向另一邊「團戰」中的孩子。

 這些場景熟悉嗎?或者,那一雙雙眼睛,就是各位爸爸媽媽的眼睛?

 「老師,是可忍,孰不可忍。這些都是說好的規定啊。」

 「對呀,講了多少次,就是做不到。」

 「每次都為了那幾分鐘,拖拖拉拉,一堆理由,聽了就火冒三丈。」

 怒氣是會傳染的。別說是座談會裡的爸爸媽媽你一言我一語,有時候連我也不知不覺的生了點小火苗在心中,融入了「一起生氣」的氛圍。哈。

 想起網路上曾經流傳一張照片:一個媽媽望著眼前不知所措的孩子,孩子與媽媽刻意保持「安全距離」,媽媽背著的手則握著一枝稍後要「上工」的藤條。這暫時按兵不動的情境,讓許多人的童年回憶湧上心頭,不禁會心一笑。

給孩子成長時間空間

 做人父母的我們,好像常常在「等著生氣」,不論過去或現在。

 「老師,我也不想生氣呀!只要他能『說到做到』就好。」

 不過,如果孩子都能「說到做到」,那他可能就不是孩子了。我這麼說,不是為孩子開脫,而是每個孩子都還在成長,在這段過程中難免「跌跌撞撞」,他們需要多點時間練習,被正確的對待,特別是在數位時代。

 「等著生氣」可以這麼思考:「等著」兩字照理說,是指在不同空間,才有等待的時間感,同時帶著期望準備遇見他、她或它,但是回到文章開頭的情境,兩者明明在同一個空間,卻依然「等著」,而且越等越遇見了負向情緒。

 讓負向情緒不自覺的占據自己的心,絕不是件好事。

主動認識以消除疑慮

 我依然建議大家不論喜不喜歡孩子的數位遊戲,都可先試著認識「那是什麼」,也了解孩子的心理。遊戲中有哪些人物、關卡、寶物、劇情……我相信,它真的很複雜,複雜得讓爸媽有千百個理由不去認識與理解,但也有一個理由讓爸媽忘掉千百個不願意,那就是「愛」。

 愛孩子的心,明明就是我們心中真正想表達的語言,但是一遇到數位遊戲便亂了套。

 我對那根藤條是很有記憶的。有一回,小時候的我貪玩,在朋友家玩得忘了回家時間,可想而知,在當年被處罰是理所當然的,但是朋友家的玩具深深吸引我,讓我寧願「鋌而走險」,賭賭看會不會遇見藤條。後來,母親做了一件事——造訪我朋友的家。當時我認為一定慘了,從此朋友的爸媽應該不會讓我去玩了,結果剛好相反。原來,母親是去確認到底是什麼東西如此吸引她的孩子;了解後,她也就安心了。

 雖然數位時代裡的「確認」不是件容易的事,但與其常常「等著生氣」,不如鼓勵自己認識那些孩子的數位好朋友,讓愛先從理解與安心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