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教養科學觀
不想孩子迷電玩 鼓勵找出新興趣

文/洪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圖/達志影像
(2023/10/3)

 這個暑假,我接到很多父母的來信,抱怨孩子整天宅在家中打電玩遊戲,連叫他吃飯也不答應,問我該怎麼辦。

 連接新迴路 改變大腦觀念

 行為矯正的專家認為:要改變行為,最好的方式是用你要的行為取代你不要的行為,因為只有改變大腦的觀念,大腦認同以後,效果才會持久。陽奉陰違沒有效:老師在時,行為收歛;老師一走,故態復萌。

 人行為的動機來自大腦的意念,而行為的出現則來自神經迴路的連接,所以用「動機」誘發所欲行為出現,再持之以恆,使該神經迴路連接因不斷活化而強韌,而舊行為的神經迴路連接因久未使用而逐漸減弱,最後,新的行為就取代舊的了。

 曾有某國的行人喜歡隨便穿越馬路,他們不耐煩等紅燈,一看馬路上沒有車,便立即穿越,造成交通事故,非常危險。

 當行人屢勸不聽,政府又無法每個路口配置警察,該怎麼辦呢?有人想到紅燈亮時,讓燈號中的小人跳舞,吸引行人的注意。

 當行人的眼睛盯著跳舞的小人看,不會想到穿越馬路這件事。結果還真有效,交通事故減少了百分之八十一。所以,要消除不要的行為,最好的方法,是找出能誘發你要的行為的動機,使該行為重複出現,好行為變成習慣,壞行為就消失了。

 這個理論最近在臺灣得到了證實。

 我的朋友有個八年級的兒子,他沉迷電玩,不做功課,親子關係因此很緊張。最近朋友買了新房子,討論裝修時,兒子忽然從房間出來,說他想設計自己的房間。她丈夫是建築師,一聽大喜,立刻教兒子怎麼使用電腦模擬設計。她看到孩子那天晚上專注的學習如何操作電腦,沒有打電玩,第二天便去圖書館借裝潢方面的書放在家中(她說青少年叛逆,你越叫他看,他越不看;因此,放在醒目的地方,讓他自己發現),再帶孩子去店裡挑他喜歡的窗簾和家具,使他無暇打電玩。

 朋友的丈夫更去拜託好友,讓孩子去好友的建築公司幫忙(告訴孩子去建築公司幫忙的理由是「學室內設計,先要了解房屋結構」,薪水實則由孩子的爸爸支付),使孩子沒空玩手機。

 賦予成就感 讓改變更持久

 兩個月過去,她欣喜的告訴我,孩子去工地幫忙,因此晒了太陽,健康很多,眼睛不像過去那樣,因老是盯著手機而眼神呆滯;最重要的是孩子願意多說一些話了,不像以前只會答「嗯」。她不放心的問我:開學後,孩子不能去工地了,老是打電玩的習慣會不會死灰復燃?

 有可能。如果學校的教學和評量方式不改變,還是只重考試成績的話,孩子又會逃回電玩中。

 其實孩子會沉迷電玩,除了遊戲本身色彩鮮豔,畫面變化流暢,聲光效果刺激以外,還有個重要原因:孩子在虛擬世界中,可以得到他們在真實世界中得不到的滿足。

 我告訴朋友,趕快找到能吸引孩子的活動,使他持續保持暑假建立的自尊和自信。

 每個孩子都有能使他動心的「弱點」,如能找到它,讓他在其中得到成就感,電玩對他的吸引力會減少很多。請試試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