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溝通親子幸福同行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情緒老師
(2023/9/29)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不僅注重五育並進的均衡學習,也漸漸認同還必須加上情緒教育,孩子才能在各方面表現得更好,心智更成熟。但情緒教育應該由誰提供?是孩子的導師和輔導老師,還是要帶孩子參加什麼社團或團體?這樣的疑問讓人覺得「情緒」是一門學科,要靠專業人士「上課」才能好好學習。但其實大多數孩子學習控制情緒,可以不假外求;而是由身為父母的我們來教導。
或許大家覺得納悶:有這麼簡單嗎?我自己都不知道除了喜怒哀樂以外,還有什麼情緒,怎麼給予孩子情緒教育?
孩子的父母,特別是母親,可說是孩子生命中第一個情緒教育老師。
舉例來說,嬰兒肚子餓了,哇哇大哭,母親會邊餵奶邊安撫嬰兒:「來了來了,不要哭了,現在可以喝奶了……」母親注意到孩子哭了,推測是肚子餓所以不安、生氣,於是立即滿足孩子肚子餓的需求,還安撫他的情緒,讓他安穩下來停止啼哭。當孩子逐漸長大,遇上類似情形,就能控制情緒,安穩的等待父母提供食物。由此可知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擔任第一位情緒調節者及情緒教育者。
當孩子逐漸長大,脫離了日夜與父母相處的生活,進入學校環境和同儕生活,也發展出語言,開始吸收學校及同儕環境的感受與情緒。當孩子帶著這些感受與情緒回家,他們不會隱藏或掩飾,雖然父母還不知道孩子白天發生什麼事,但至少從孩子的表情和舉止,可以看出孩子的心情好或不好,簡單判斷他們今天過得怎麼樣。
此時,父母可以試著藉由語言,表達我們感受到孩子目前的心情或感受,詢問他們是否感到焦慮、憤怒、傷心……讓孩子知道我們是同理共感的。這樣的語言表達很有包容力量,會讓孩子內在的情緒漸漸安穩,並且開始思考到底發生什麼事。
這並不是說父母要容許孩子回來家裡亂發脾氣。這是為了協助孩子調節情緒,因此必須先觀察孩子帶回家的情緒是什麼,再用語言表達父母理解孩子。孩子也會學到:一有情緒,是可以用語言表達的。
但很可惜的,很多父母看見孩子從學校回到家,如果表現出第一波莫名的情緒,比如一進家門,就立刻把書包丟向沙發那樣的解放動作,比如不明究理的說話很衝,莫名焦慮與生氣……不等孩子解說白天在學校發生什麼事,就先開口糾正與責備:不要亂發脾氣,趕快寫作業,不要杵在那邊發呆……好像孩子一回到家就要理所當然的,有效率的投入該做的事,而非先解放情緒。
解放情緒就某程度來說,是讓孩子在第一時間有情緒的反芻動作,他們想讓父母知道自己感受到什麼。建議父母稍微察言觀色,先不急著照自己當下的感覺回應,就能慢慢釐清孩子的情緒狀態。相信經過多次練習,父母會是稱職的情緒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