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路醫同行
手機是學習助力還是障礙?
(2023/9/4)

隨著時代的進步,教育部於二○二一年推出「推動中小學數位學習精進方案」,期望讓每個班級都能夠利用網路學習,並喊出「班班有網路,生生有平板」的口號。但與此同時,校園智慧手機浮濫使用的問題卻是越來越難管控,雖然校方與老師都很努力規範,但整天師生鬥法,也真的是夠煩了。
說老實話,這些問題的根源,就是學生的父母。
先前《親子天下》公布一項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六成的學生父母給孩子手機的時間比預期還早;給孩子手機的時候似乎也未經過特別計畫,主因是「家中正好多出手機」的,占百分之五十三,其次才是「孩子有學習需要」,占百分之三十四。但其實所謂「學習需要」,靠一部筆記型電腦就可以解決,作為給小孩手機的原因,似乎是蒼白的藉口。
孩子擁有手機,很容易在上課時偷玩,並且為了時間限制和父母爭吵,為了校園規範與老師爭吵。對於大腦尚未成熟的兒童與青少年,手機就是潘朵拉的盒子,一打開,網路成癮、睡眠不足、親子互動減少、視力退化……全虎視眈眈,等著侵蝕孩子寶貴的青春。
聯合國組織發出警告
有些人認為,既然學校可以使用平板輔助教學,應該也可以將手機融合進教育系統裡。對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近日發表《全球教育監測報告》,回應「學生在學校適不適合使用智慧型手機」這個問題。
這份報告引用各國大型的研究,顯示不只是臺灣父母看到的教育現場,在全世界各地,學生在校園使用手機的頻繁程度,與學習成效成反比。而且大量的觀看時間不僅影響學習,還會讓學生的情緒不穩定,引起更多的行為問題。
科技難取代師生互動
UNESCO在報告中意有所指,表示大部分美化手機數據的調查報告,接受一些擁有潛在利益的公司的資助。雖然數位學習可開拓兒童與青少年的視野,但教育還是必須以人為本,科技並不能取代師生面對面的互動,這也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線上學習時累積的慘痛經驗。
臺灣目前尚未立法禁止中小學生攜帶智慧手機上學,僅教育部曾擬訂《校園攜帶行動電話使用規範原則》,學生如果帶手機到學校,只能用在聯繫父母,而且上下課、早自習、午休,儘量關機;有緊急需要,得先向教師報告,經同意,才能開機使用。但由於沒有立法禁止,就有人想鑽漏洞,這也是人的天性。
我們可以看看其他國家的做法。目前全球已經有四分之一的國家經由法律或原則,禁止學生在學校使用智慧型手機。例如,法國於二○一八年實施這項政策,而荷蘭也計畫從明年開始限制學生在學校使用手機。
至於英國的校園手機政策,由於目前學生父母與學校還無法形成共識,於是交由各校校長決定。不過,大多數學校禁止學生在校使用手機,只有在老師允許下與家長聯繫,直到放學才把手機歸還學生。
慎防過度依賴成災害
在這波科技與教育的結合潮流中,我們仍須回歸教育的本質,那就是學習。
在學校裡,主要的目的應該是學習和知識的傳授,而不是過度依賴科技。雖然數位科技帶來了方便,但過度或不當的使用,肯定會造成學習上的困擾。因此,無論是手機還是平板,我們都應該適度使用,確保它們真正成為我們的助手,而不是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