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路醫同行
孩子坐不住 不代表不專心

之前我主持《愛+好醫生》節目,有一次出外景時遇到一個可愛的小男孩,他每次寫數學作業,一定要騎獨輪車在家裡客廳繞來繞去;繞完一圈,才坐在書桌前寫一題數學。他的父母在牆上貼滿「專心」的標語,卻阻止不了小男孩這種行為,他說只是坐在書桌前,他反而無法專心。
類似情形也在教室內發生。幾年前,指尖陀螺風行一時,小學教師深感困擾,因為學生不但下課的時候玩,上課聽講的時候也轉陀螺,連寫作業的時候陀螺還是轉個不停,他們認為玩具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專注力。
大腦運作方式 兒童成人不同
不過,大家是否探究過,這些看似分心的行為,真的會影響學習嗎?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最近發表一項研究成果,顯示小學中低年級學童的大腦運作方式,其實和成人有很大的不同。
研究人員找來一組二十三歲的成年人,和一組七歲到九歲的兒童,要求這兩組人觀察蜜蜂、汽車、椅子和樹四種圖片。
實驗過程中,研究人員在圖片背景加上會移動的小圓點,以干擾受試者的專注力。研究人員也反覆給受試者不同的指令,比如說「現在看圖片,不要管背景」,或者「現在看背景,不要管圖片」,並且以核磁共振技術觀察大人與兒童的大腦活動情形。
實驗結果顯示,實驗中,成年人的大腦只記憶被要求專注的訊息。相比之下,中低年級兒童的大腦厲害多了,不僅記住被要求「專注」的訊息,也記下了被要求「忽視」的訊息。換句話說,兒童的大腦具有「多工處理」的能力,在記憶主要訊息的同時,還能接收其他訊息。
別用大人思維 解讀兒童世界
這項研究的結果傳遞了一個重要的訊息:我們不能用大人的思維模式,去解讀孩子的世界。孩子或許沒辦法像成人一樣,上課時挺直腰桿,目不轉睛的看著老師,表現出典型的「專注」樣貌,但他們在東摸西摸的同時,對周遭環境的敏感度與吸收能力,其實遠超出我們的想像。這樣的大腦特質,對孩子在複雜世界中學習和適應,是非常重要的。
父母必須接受: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專注不一定意謂完全聚焦於一個目標,忽略其他所有事物。對兒童來說,一個看似無意義的活動,比如騎獨輪車,或玩指尖陀螺,或許反而能提高他們對主要任務的專注度。
學習遭遇困難 仍要就醫求助
儘管這項研究幫助我們更深入的理解孩子的學習模式,但如果孩子在學習上遇到困難,仍然要尋求專業的幫助,比如診斷是否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或者是閱讀障礙。
這項研究也並非鼓勵所有孩子,學習時手上都拿著玩具,更不是建議孩子在充滿3C的世界,邊看電視邊寫作業,這絕對不是個好主意。研究者想強調的,是父母應把每個孩子視為獨一無二的個體,孩子對學習的需求和方式當然也會有所不同。對教育工作者來說,最重要的是觀察和理解學生,並且根據他們的特性和需求,提供最適合他們的學習方式和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