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策略親子悅讀
與聆聽者互動 朗讀更吸引人

謝謝讀者的回應!許多讀者看了專欄前兩篇文章〈素材吸引人 朗讀成功第一步〉(112年7月8日刊出)與〈事前多練習 朗讀大成功〉(112年7月22日刊出),紛紛表示──沒想到《國語日報週刊》這麼吸引人,覺得運用聲音「為彼此朗讀」滿有意思的,學到「動物圖說」的介紹順序……但也有人提出和孩子試行時的困擾與疑惑。
為了答謝讀者,這次,我以《國語日報週刊》第四版「新知放大鏡」為例,回應多位讀者共同提到的小疑惑──暑假,透過視訊朗讀給對方聽,但對方手上沒有報紙,也不容易讓對方看到我們手上的報紙,朗讀時一整個自言自語,也不知道對方是不是聽著……很尷尬,怎麼做會更好?
這個疑惑很清楚的讓人知道「朗讀情境」與「雙方條件」,其實也已經點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解決方法就是──將「一整個自言自語」微調成「有些許互動」。
是的,與聆聽者互動,會讓朗讀者放鬆一些(朗讀者太緊張,很容易變成兩倍速快轉或喃喃自語),聆聽者也會感到有趣(讓參與者「有事做」是維持其注意力的關鍵,朗讀者也可知道聆聽者的狀態而調整朗讀方式)。
怎麼做才能讓彼此有些許互動?如果朗讀素材像《國語日報週刊》一四四○期的第四版(左上圖)一樣,以Q&A(問答)方式呈現內容就太好了。因為「問題」很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因此,只要:
步驟一
朗讀Q(問題),但在「問題前」加上「猜猜看」或「你知道」三字。例如:
猜猜看,水豚愛乾淨嗎?
你知道水豚愛乾淨嗎?
步驟二
朗讀問題後暫停約三秒,讓聆聽者回應(若聆聽者多於三人,可請對方比出圈圈叉叉的手勢,表示自己的答案)。
步驟三
朗讀A(答案)。切記,步驟二是希望與對方互動,所以無論對方的答案是什麼,都無須追問如此回答的原因,否則彼此就尷尬了。
如果朗讀素材像一四六四期的第四版(如圖)呢?沒關係,把小標題調成「問題」就好。
請看第一個小標題「挑選芒果觀察細節」,比一比我設計的1A和1B兩個版本有何異同。
1A和1B的相同點,是讀出「原標題」後追問,相異點則為:1A是把原標題改成「問句」,1B則將部分內容也呈現給聆聽者。
哪個版本好呢?都好。試試看,將標題改成問題,較容易喚起對方的注意力。學到方法後,就試試2A、2B、3A、3B的可能問法吧(文末有參考答案)!
除了合宜的素材,「朗讀者與聆聽者的些許互動」是吸引聆聽者的關鍵。趕緊運用《國語日報週刊》的第四版試試吧!
知道多一點
《國語日報週刊》頭版到第四版都是「新知放大鏡」,但功能略有不同。「頭版」以大幅圖畫輔以少許文字介紹主題,邀請讀者親近主題;第二版和第三版會藉數個段落,圖文並茂的介紹該主題的重點,讓讀者深入了解;第四版常是補充主題或主題延伸的小知識。
參考答案
2A:「保存芒果需要低溫」,你知道要多低的溫度嗎?
2B:「保存芒果需要低溫」,你知道什麼情況下要「冷藏」,什麼情況下要「冷凍」嗎?
3A:「料理芒果冷熱皆宜」,你吃過或做過嗎?
3B:「料理芒果冷熱皆宜」,可以「製作沙拉」、「打成冰沙」或「烹調熱食」,你吃過或做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