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路醫同行
擺脫行人地獄 讓孩子安全回家

臺灣交通環境被CNN(有線電視新聞網)封為行人地獄。在過去五年間,全臺十二歲以下兒童交通死傷人數居然高達四萬六千兩百零六人(平均每天有超過二十五個小孩因交通事故受傷),其中一百零一個孩子不幸死亡。為擺脫「行人地獄」惡名,日前立法院三讀通過《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部分條文,提高未停讓行人罰責,車輛距離斑馬線上的行人三公尺以內就須停讓,未依規定汽車直接開罰新臺幣六千元,機車則罰一千兩百元。
無獨有偶,美國兒科醫學會最近也對兒童的交通安全感到憂心,特別在《兒科學》雜誌刊出專題來探討。
在美國,未成年行人的死亡率較十年前增加百分之十一,青少年齡段的增加尤為明顯。根據數據顯示,傍晚後是兒童行人最危險的時間,而且令人驚訝的,是鄉村的危險程度竟然高於城市。
研究者認為,兒童在鄉村的路上行走更加危險,和鄉村道路缺乏安全設施(如人行道),以及沒有成人陪同等因素有關。但很矛盾的,由於兒童肥胖問題嚴重,美國中小學常鼓勵孩子走路上學,增加運動量以減少肥胖,可惜現況是:如果孩子徒步的路途中沒有良好的道路安全設計,加上汽車用路人不遵守交通規則,走路上學反而危險。不過,不能因噎廢食。多走路,多運動,還是健康的。因此,美國兒科醫學會針對兒童行人安全,提出以下建議。
提高兒童行人安全,有兩種介入方法:「主動教育」和「改善交通設施」。以臺灣為例,提高未停讓行人罰責,就是主動教育,旨在教育並改變汽機車駕駛的用路行為。然而,改善交通設施的預防效果其實更長久,更能的降低傷害發生率,但成本也高。舉例來說,在北歐、加拿大、澳洲、日本等地陸續推行的「Vision Zero(零死亡願景)」,就是最積極的道路改善交通計畫。
如果用Vision Zero的願景來檢視臺灣的道路設計,顯然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臺灣的交通事故死亡率是東亞第一,是英國、日本、荷蘭、瑞典、瑞士、挪威、丹麥等國的四倍之多。身為科技大國,我們能否利用科學的方法,找出容易發生交通事故的路段,進而做出可實質減少傷亡的建設?事實上,營建署曾發布「都市人本交通道路規畫設計手冊」,其中很多道路規畫符合Vision Zero精神,但執行率有多高?可能我們必須多多監督政府。
總之,減少兒童行人傷亡的風險,需要多重的干預策略,包括:改善道路環境,制定禮讓行人的政策,加強教育,改進汽車產品設計,以及使用技術創新等。相信零死亡的願景,才能創造更安全的步行環境,減少兒童行人傷亡的風險。
零死亡願景促進交通安全
Vision Zero的核心精神是「任何人因交通事件傷亡,在道德上都是完全無法被接受的」。因此,都市設計須盡最大努力,讓交通事故朝零死亡進展,其中的Zero就代表零死亡。Vision Zero打破一般人對交通事故的悲觀思維,扭轉觀念,相信車禍死亡絕對可以避免,而其中最大的改變,就是車禍發生不可只責怪駕駛,而應進一步思考道路設計者和政策制定者當負的責任。
如果希望有良好的道路設計和政策,必須交通、工程、政策與公衛等跨領域合作,針對包括道路設計、車速、人類行為、科技輔助等面相共同改變現況,才能朝零死亡的願景邁進。
瑞典實施Vision Zero政策後,十四年來行人死亡率減少百分之五十。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美國也因此有三十多座城市實施Vision Zero計畫,其中紐約市實行多年後,車禍死亡人數已經大幅下降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