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記錄歷程激勵成長
建檔反思過程 助孩子主動學習

文/周維毅(臺北市立內湖高級中學教師、學習歷程檔案講師) 圖/達志影像 (2023/7/9)

 在臺灣,學習歷程檔案被大學視為是否接受學生入學申請的重要評分項目。高中生為了積累學習歷程,常使出渾身解數投入於學習成果的產出,也常常會問:「做這個對我的升學有幫助嗎?」「我想申請的校系會看這個嗎?」但是你知道嗎?學習歷程檔案在國外教育界已行之有年,中小學生也會製作學習歷程檔案,而大多數國家並非將它運用於「升學」,而是「學習」。

可養成高層次思考能力

 學習歷程檔案最初是為了讓學習者從記錄自我學習的過程,認識自己,從中探索自己的興趣和能力,規畫並控制自我的學習步驟,從而發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許多外國研究也指出,學習歷程檔案可以幫助學生了解自己,能自己設定目標,並且在過程中不斷精進與修正,提升自我效能,養成積極的學習態度,以及養成高層次的思考能力。

 臺灣的高中職如何運作這項制度?學習歷程檔案包含六個項目,分別是:基本資料、修課紀錄、課程學習成果、多元表現、學習歷程自述與其他個別校系指定的資料。

 高中校方每學期會負責登錄每個學生的基本資料與修課成績,而學生則必須於每學期末寫好課程學習成果(每學期最多三項)與多元表現(每學年最多十項),上傳到由政府建置的學習歷程檔案資料庫。其中,課程學習成果和多元表現就是由學生主導,學生可以針對該學期的課程所學,製作課程學習成果上傳;多元表現則包括幹部證明、社團證明、校內外競賽成績、服務經驗與自主學習計畫成果等。

 我在高中端觀察學生製作學習歷程檔案,發現認真投入的學生能藉此書寫和回顧自我學習,看見自己的成長和不足,明確設定下一階段的學習目標,而這些學生通常擁有較佳的學習態度和表現,也是班上較穩健成長的一群。因此,若是聚焦於孩子的學習和發展,國中小學生可以思考現在的課程學習和多元表現,好好規畫、記錄和反思屬於自己的學習,學習歷程檔案將能為孩子帶來許多幫助。

藉嘗試與反思找尋自己

 我們的教育體制與升學息息相關,有良好的學業成績代表有更好的升學機會。孩子有能力爭取更好的學業成績,卻不一定了解自己喜歡什麼,學習什麼領域可以讓自己充滿熱情。

 孩子缺少探索自我的歷程,常常只知考上「明星高中」、「頂尖大學」、「熱門校系」,卻很少問什麼才適合自己,沒有意識到自己才是學習的主人。透過學習歷程檔案,孩子可以從學習的起點開始思考:

‧動機:為什麼我選擇進行這項學習活動?

‧過程:進行這項學習活動的過程是什麼?

‧收穫:這段學習過程使我有哪些收穫?

‧省思:反思自我學習及未來的學習計畫。

 以小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例。假設在暑假期間為自己規畫「在地城市探索」計畫,希望可以完成歷史人文、自然生態等路線。學生將為這項計畫蒐集資料、規畫路線、設定學習目標和實施期程,詳細說明選擇這些地景的動機和預期效益,接續透過實踐反思自我的執行力和成長收穫。藉由一邊實踐,一邊修正學習的歷程,他們將會了解「嘗試」的重要,以及「犯錯是可以被接受的」。在探索的過程中,他們也能感受自己較感興趣的事物,從而思考下一個學習的起點。

 舉實際的例子來說明。孩子到北投圖書館探索後,對「綠建築」感到好奇,想進一步了解綠建築的定義和設計目的,想知道建築師如何設計出一座會呼吸的圖書館,這項學習活動便開展了孩子對於建築、永續、景觀設計等領域的興趣,下次就可以扣緊這些面向深入學習。

 學習可以是多元探索,也可以是朝向單一目標深入探究。我認為中小學生正處於萌芽階段,他們需要更多的探索,慢慢長出對世界的好奇心,而製作學習歷程檔案和反思學習過程,可以讓孩子為學習負起責任,成為主動的學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