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家人新關係
失去所愛 如何用科技懷念?

最近幾次講座,我總先以一則新聞開場,大概內容是一名年輕女性失去了親如家人般的愛犬,悲痛萬分的她始終無法接受這個事實;多年後,終於等到科技協助,讓她如願以償的「複製」出一模一樣的愛犬。當她看見愛犬又活蹦亂跳的出現在眼前,多年的思念之情獲得紓解,非常歡喜。
然後,我請參加講座的成員發表對這則新聞的感受。
成員多半贊同冰冷的科技也可以帶來溫馨,神奇的力量用對地方,一樣滿足人心;也有人失去過寵物,因此很能體會這種殷切期盼「失而復得」的心情。不過,在我進一步說明複製動物不可免的流程時,大家很快變得靜默且重新思考。
這不可免的流程在此不詳述,但值得思考的,是雖然目前的生物科技一日千里,但複製寵物還無法「一次到位」,所以必須「多複製一些」,再從所有複製品裡挑選出最佳「成品」,而沒被選到的「瑕疵品」,結果是……
看到這裡,您可能也和這些講座成員一樣,沉默並思考了起來。這時,至少讓我們一起思考兩個重點吧!
重點1
達成心願的代價,誰付?
動物複製技術從「桃莉羊」開始,經過二十多年演變,已不局限在科學研究方面,而進入商業界發展。想製成一模一樣的外在形體不是難事,但為接續斷了的緣分,和「看起來一樣的牠」團聚,得先努力做出許多樣品;這些樣品都是生命,但都能獲得妥善的照顧嗎?
重點2
失去的,真能重回懷抱?
痛失所愛後,那種渴望失而復得的心情,只要有類似經歷的人都能體會。讓失去的寶貝重回懷抱,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因此即使複製寵物所需的費用昂貴,仍有許多人可以接受,可是複製出來的牠,是真的牠,還是替代品?
由上述的新聞事件,到兩個值得思考的重點,我們可以順勢和孩子討論兩個問題:
‧科技帶來這麼神奇的技術,幫新聞中的那個姐姐達成了什麼心願?
‧知道複製寵物的「過程」後,我有什麼想法?
千萬別小看孩子的觀點和意見,也不要隨意打斷他們尚未說清楚的思維。
我想起以前朋友說過的一件事:她家養了一隻很會撒嬌的貓咪「喵喵」,是她剛上幼兒園大班女兒的寶貝,朋友常常吃「喵喵」的醋,因為她女兒有時會說:「我要喵喵陪我睡覺,不要媽媽陪。」
有一次,朋友家的大門沒關好,喵喵就「離家出走」了。我可以想像那段日子他們過得有多「辛苦」,既要安慰女兒,還要撫平自己思念的心情。
為了讓女兒重拾歡顏,朋友和家人跑遍所有可以領養貓咪的地方,希望找到一隻和「喵喵」很像的貓咪。皇天不負苦心人,他們找到「近似」的,不過,待認養的貓咪腳上多了一些小黑點。
他們帶女兒去看那隻貓,然後戰戰兢兢的對女兒說:「你看,喵喵在那裡吔。」
小女孩面無表情的看著貓,說:「牠不是喵喵。」他們立即感到一陣失望與無力感。
隨即,小女孩竟抱起貓咪,說:「牠是點點。」 當時聽朋友開懷的敘述這件事,覺得她女兒給我上了一課:「面對失去」才凸顯出摯愛的可貴。科技幫人懷念所愛,遠勝過製造一個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