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掌握策略親子悅讀
讀生活版好文 養成分享好習慣

文/陳欣希(臺灣讀寫教學研究學會創會理事長) (2022/12/10)

 如同版名,《國語日報》第四版生活刊登的文章都很「生活」。只是……那些文章真的和我們小孩的生活有關嗎?

 請帶著這個疑問瀏覽該版面七天的專欄名稱及文章標題,能瀏覽內文更好。相信你瀏覽以後,一定會對「生活」更有感覺,也會對「我們」有新的看法。

‧111年11月20日(日)「深度遊臺灣 小文青來解詩」〈白頭祝壽鳥 古人喜愛的吉祥物〉

‧111年11月21日(一)「學法律 保護自己」〈張貼廣告傳單 須經審查許可〉

‧111年11月22日(二)「心靈地圖」〈誰能成為你的患難之交?〉

‧111年11月23日(三)「最愛健康日 學會照顧自己」〈腳痠易跌倒 扁平足需要治療嗎?〉

‧111年11月24日(四)「尋找大夢想 職人帶你找未來」〈動物園獸醫師 專治各種飛禽走獸疑難雜症〉

‧111年11月25日(五)「開心交誼廳 爆米花電影院」〈製片廠 孕育動人電影〉

‧111年11月26日(六)「一起看世界 跟東南亞鄰居說Hi」〈傳說變成習俗 農閒放風箏好歡樂〉

 瀏覽後,是否很感謝有「生活版」?它,讓孩子更了解自己,如「心靈地圖」;教孩子保護自己,如「學法律 保護自己」、「最愛健康日 學會照顧自己」;帶孩子探索各種可能,如「尋找大夢想 職人帶你找未來」;介紹有趣好玩的事,如「開心交誼廳」;認識古今中外的文化,如「深度遊臺灣」、「一起看世界」。

 事實上,生活版的專欄不只這些,將來也勢必有新專欄。為什麼?從主編的話就可知曉──「歡迎來信建議希望了解的兒童生活議題及知識」。

 回到開頭的疑問:那些文章真的和我們小孩的生活有關嗎?也許,該反過來問:那些文章真的與我們小孩的生活無關嗎?

 以在閩南家庭成長的我為例,如果只把「我們」等同於「自己和自己的小孩」,就會覺得「了解原住民生活和新住民文化」這類文章和自己的距離遠了點;但如果將「我們」視為「生活中會接觸到的人」,就會發現每件事都與我們、我們的小孩有關。因為我國是多元的國家,有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居住。

 重新看待「我們」以後,就可藉由「生活版」敏銳小孩的觀察力。父母可帶孩子思考:生活版這篇文章不只讓自己有收穫,是否也適合某人看?以什麼方式給他看比較好?

 怎麼做?請參考以下方法。

小希:

 爸爸覺得《國語日報》生活版的文章有趣又實用;我們來做個小實驗:不但自己閱讀,也推荐給身邊的人。看看這樣的實驗能帶給自己和身邊的人哪些收穫!

 進行方式如下:

第一週:選出一篇「自己最有感覺」的文章。

第二週:列出可能需要這篇文章的「三個人」。

第三週:將「文章」與「便箋」放進漂亮袋子裡,交給第一人;對方還給我們後,再給第二人。以此類推。

第四週:交流實驗的收穫。

 父母和小孩說明「想要一起做什麼」、「為什麼做這件事」和「具體的進行方式」。雖然一個月只推荐一篇生活版文章給三個人,但「負荷不大且持續規律的做一件事」更容易讓小孩有成就感,進一步養成「讀好文,樂分享」的習慣與能力。

知道多一點

‧便箋即是小紙條。讓孩子寫「想分享這篇文章的理由」給對方知道。

‧實驗後,父母可從「能力的成長」(閱讀速度、觀察他人、便箋書寫……)和「對方的回饋」(覺得有幫助、還想多看幾篇……)這兩方面與小孩交流收穫。

生活版專欄著重「培養孩子獨立思考能力a」和「深度認識臺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