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路醫同行
過度換氣 用腹式呼吸緩解

過度換氣症候群是易焦慮青少年與成人的困擾。媒體上,醫生舉的例子常是兩人吵架,情緒激動,一人呼吸速度太快,全身肌肉緊繃,導致血中的二氧化碳濃度越來越低,發生呼吸困難、手腳發麻、肌肉抽筋、頭痛、頭昏、無力等症狀,被送急診治療云云。
其實很多過度換氣症候群不如上述戲劇化,發作時似乎也沒發生什麼大不了的事。病人可能只是睡眠不足,當天比較疲憊,生活步調緊湊,呼吸速度不自覺的變快,突然必須大口吸氣,並引起輕微的手腳發麻。這是更常見的疾病樣貌。
過度換氣症候群雖然常見於十五歲以上的青少年,但九歲以上就可能發生,且孩子表達能力不佳,常因而被忽略,或被診斷為其他疾病。
紙袋吸吐氣不合潮流
既然過度換氣症候群是血中二氧化碳濃度太低,因此過往提到此病,立刻直覺聯想到將牛皮紙袋罩住口鼻,在紙袋形成的密閉空間中呼吸,讓血中二氧化碳濃度回升的治療方法。但這種做法有許多風險,包括:
‧口鼻被紙袋悶住,反而更緊張,更焦慮,更不容易緩解症狀。
‧氣喘和有心血管疾病者不適合這種方法,以免病情惡化。
‧每呼吸六次到十二次就要放開牛皮紙袋,呼吸新鮮空氣,以免缺氧。
‧不可用塑膠袋。
‧不可替病人罩牛皮紙袋。由發病者自己拿。
上述這些禁忌等於間接告訴大家:牛皮紙袋治療不是最佳解方。我們可以藉許多其他放鬆訓練,讓病人即使不用牛皮紙袋,也能緩解過度換氣症狀。
坐下放鬆肌肉並冥想
過度換氣症候群發生時,病人通常處於全身緊繃的狀態;這時找一張舒服的椅子坐下來,先放鬆身體的肌肉。用意念控制每一塊肌肉,從腳趾開始,將肌肉緊繃收縮,然後放鬆,一路往上延伸到肩頸。收緊肌肉,慢慢放鬆,收緊肌肉,慢慢放鬆,轉移思緒。這是發作時可以執行的第一步。
發作時如果身邊沒人,或剛好戴著耳機,第二步可以播放能令人放鬆的音樂,並閉上眼睛冥想。想像眼前有一片寬闊草原或湛藍海洋,讓大腦抽離剛才的緊張思緒,欺騙身體的自主神經。
如果仍覺得呼吸不順,第三步就是藉由呼吸調節,安撫自主神經。很多人不覺得呼吸調節有效,是因為起初會有快窒息的錯覺,但經過練習,你會發現這招比其他方法都有效,而且更快緩解症狀。
用大腦調降換氣速度
呼吸調節重點,就是利用大腦奪回呼吸速度主導權,不讓自主神經胡搞。既然呼吸由大腦主導,每一口氣就要吸到最飽,才能降低呼吸的速度。這就是「腹式呼吸」。
你可以將一隻手放肚子上,另一手放胸口上;用鼻子慢慢吸氣,確認肚子脹起來,代表肺部已裝滿空氣,滿得腹腔都凸出來了。接下來嘟嘴,慢慢吐氣,配合用腹部肌肉把空氣擠出來。這樣就算完成一次有效的腹式呼吸。
學會腹式呼吸後,網路上有許多吸吐氣的讀秒方法,我不知道哪種有效,你可以每種都試試。
四七八代表吸氣數到四,憋氣數到七,吐氣數到八;四四四四代表吸氣數到四,憋氣數到四,吐氣數到四,暫停也數到四;四二六代表吸四憋二吐六。
還有兒童可使用的「走手指練習」:將左手張開比「五」,右手食指沿左手邊緣走,上升時慢慢吸氣,下降時慢慢吐氣,從拇指走到小指,再從小指走回拇指,反覆呼吸。
如果上述口訣你都記不得,再提供一種懶人法:壓住一邊鼻孔,只用單邊鼻孔呼吸。
由於單側鼻孔通氣量低,大概也很難過度換氣,運用腹式呼吸法,症狀也就慢慢得到緩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