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路醫同行
留意致病菌 不必談菌色變
圖/達志影像 (2022/11/7)

細菌無所不在,高至喜瑪拉雅山,深至馬里亞納海溝,熱至接近沸騰的溫泉,冷至攝氏零度以下的冰冷環境,皆可發現細菌的蹤跡。最近,全球暖化,有人認為北極和南極的冰層裡可能藏有古老的細菌,如果冰層融解讓這些細菌跑出來,可能造成恐怖的全球瘟疫。
這些被隔絕數百萬年的古老細菌會是人類生存危機嗎?我個人沒那麼悲觀。要知道世上的細菌種類千千萬萬,但「致病菌」只有幾種。
可依來源略分兩類
致病菌依來源可分兩類。第一類是毒性強的外來致病菌,最常出現在廚房砧板上,來自沾染動物排泄物、血液、體液的生肉、生食、蛋殼等,比如:沙門氏菌、彎曲桿菌。嬰兒如果吃下沙門氏菌,會立即生病;青少年補習後去夜市吃消夜,如果處理過程不衛生,吃下彎曲桿菌,也會腹痛加腹瀉。
第二類,是內在移生致病菌伺機造反。移生(colonization)這個詞,代表這些細菌像背包客一樣,在某個人身上住一段時間後,又到另一個人身上住一段時間;這類致病菌寄居期間,通常不會引發症狀或只有輕微症狀,兩造相安無事,但生病剛痊癒的人,抵抗力變差,它們就伺機造反,讓人併發中耳炎、鼻竇炎、肺炎等,最有名的就是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腦膜炎雙球菌等。
另一個例子是金黃色葡萄球菌,躲在人類的鼻孔、腋下、潮溼的肌膚,平常和宿主相安無事,但碰上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搔癢抓出傷口,金黃色葡萄球菌就會造成感染化膿,甚至引起蜂窩性組織炎。
當然還有第三種細菌感染的原因,就是病人免疫力實在太低,任何細菌都能欺負他,比如接受化療的病人,這種比較極端的狀況就略過不舉例了。
抗生素只能殺病菌
十九世紀以前,人類一旦被細菌感染,就只能靠自己的抵抗力對抗。一九二八年弗萊明(Alexander Fleming)發現抗生素後,醫生終於有精準的武器對抗細菌。為了避免抗生素濫用,大家要知道百分之九十五的兒童發燒屬病毒感染,不必用抗生素治療,因為吃抗生素對病情一點幫助也沒有。
更重要的觀念,是輕微的細菌感染不一定要立刻用抗生素。人體的免疫系統演化了數十萬年,絕對有能力把細菌清除乾淨。抗生素的使用時機,是當病人免疫力太差,或細菌種類太強太致命,又或是經過一段時間,病人還打不贏小細菌,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才須服用抗生素。臨床上,不管是黃鼻涕、綠鼻涕,都不一定馬上用抗生素。唯有建立這種觀念,才可以避免抗生素濫用,以及避免副作用。
消毒毋須矯枉過正
外來致病菌通常來自公共場所,尤其是餐廳或室內遊戲區,去這些地方,要孩子勤洗手和噴消毒液是沒問題的,但在通風的自然環境,或出入單純的家庭環境,其實不必過度消毒殺菌,有時候刻意讓孩子吃一些無害的細菌,甚至可提升抵抗力,像是樹葉、樹幹、泥土,上面的細菌不會致病,還能減少過敏,是最天然的免疫訓練所。人類的腸胃道裡約有十兆隻細菌,大多數是可幫助消化、提升免疫力、合成維生素、抗發炎、抗憂鬱的善良細菌,少了這些細菌共生,對人體健康不見得是好事。
家中的牙刷、毛巾、馬桶上的細菌,通常是溫和的共生細菌,只要不與他人共用,致病機率不高。嬰幼兒如果觸摸家中桌面、地板,通常不會碰到太毒的細菌,不須寶寶一吃手,媽媽就尖叫,真的不會有事。如果有家人腹瀉或感冒,這種非常時期當然須勤洗手,戴口罩,消毒環境,保護孩子免遭致病菌攻擊。
另外,我也不覺得內衣褲要和其他衣物分開洗。經過洗衣精的介面活性劑與洗衣槽的滾動,細菌黴菌都很難活下來,而且自家人帶的菌很類似,沒必要大驚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