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善用心理學學習加分
改變情境 孩子不自覺愛上學習

文/黃揚名(輔仁大學心理系副教授) 圖/達志影像 (2022/11/1)

 五年前,塞勒教授因提出「推力」(Nudge)的概念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所謂的推力,就是利用改變情境,讓人在直覺和習慣的引導下,做出符合期待的行為。

 比方說,如果某國政府希望人民捐贈器官,可考慮在器官捐贈的文件預設「簽名等同於願意捐贈器官」,不想捐贈的人要特別註明。只是更動文件的幾句話,就可能大幅提高人民器官捐贈比例。

 因為推力不涉及外在的獎賞,也就不會有先前談到獎賞可能引發的問題。但也因為推力的設置是比較不明顯的,所以想讓推力發生效果,得要細心規畫。

學習氣氛正向愉悅

 該怎麼善用推力?第一個方法,是讓學習過程維持正向、愉悅的氣氛。學習可以有很多方式,比較愉悅的,成效不一定比較差。大人相信「嚴師出高徒」,覺得老師授課方式如果太像玩樂,孩子不會認真學習;其實只要規畫得當,氣氛歡樂,也可以有良好的學習成果。

 父母如果決定營造歡愉的學習氛圍,就要真心認同這樣的做法,不可隨自己心意加上各樣但書,這樣是很掃興的。

提示學習的下一步

 第二個方法,就是借力使力。在數位學習平臺上,如果學員完成某項學習任務,平臺會跳出提示視窗,鼓勵學員接著做下一項任務。這就是利用推力引發學員的學習動力。

 你不妨在孩子完成某項學習任務後,假裝不經意的問他,知不知道某個和學習任務相關的知識點。例如:孩子正在學習臺灣發展的歷史,可以問他知不知道「安平古堡」原本的名稱是什麼。這樣的提問,就有機會推動孩子進一步學習。

 也可以是孩子學習某種球類技巧後,你用他們還沒學到的球技打敗他們,他們見識新招數的厲害,可能想學習。雖然學會新招不一定能立刻打敗你,但想學習新招打敗你的念頭,就是一股推力,讓他們想要學習。

客觀比較激起鬥志

 第三個方法,是運用「比較的力量」。我指的「比較」,不是刻意對孩子酸言酸語,而是給他一些不經意的提示。這種做法在數位學習平臺比較容易實踐,像是答題後,可以提示孩子他的表現和其他人比較起來如何。只要孩子沒有自我放棄,這種客觀的比較,通常會激起他的鬥志。

 建議你拿自己小時候的表現當例子。當然,你可以稍微貶低一下自己過去的表現,讓孩子逞逞威風,覺得自己比父母小時候還厲害;不過,這宜依照孩子的個性調整。如果他是「越挫越勇」型的,就要採取相反的策略,強調自己以前有多厲害,以激勵他。

 有個重要提醒:不要拿孩子和不是他同學的同齡人比較,因為這樣的比較讓他有壓力,也破壞孩子和那些同齡人的關係。 

說明讓推力更有效

 雖然推力奏效,通常是仰賴人們直覺式的行為偏好,但近期研究發現,如果輔佐一些說明,推力效果更強。所以,引導孩子學習時,告訴他可再試試怎麼樣的學習方式,並說明為什麼這樣的學習對他有好處,就有機會讓他願意嘗試。

 多學習幾種不同的方式,對孩子有好處,因為這訓練他彈性思考,未來遇上突發狀況,就可以採取不同的方式解決問題。

 推力並非萬能,但如果成功用推力促進孩子學習,那這種直覺式的學習習慣有比較高的機率伴隨孩子。就讓我們利用推力,助在學習路上的孩子一臂之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