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新焦點
正確喝水 讓你容光煥發

在傳統醫學領域中,四季都有相對應的元素。「金、木、水、火、土」這五行,秋天主管金──秋天時,落葉紛紛,萬物收藏,古人認為其中有肅殺的意味,就如同金屬兵器被用於戰爭的感覺似的。而秋天還主管乾燥類型的疾病,例如氣管不舒服、乾咳等病徵。
臺灣是海島型氣候,沒有明顯的乾季,但是在中醫發祥地中原,一到秋天,就可能有從大漠飄來的乾燥氣團,夾帶許多沙塵,引起呼吸道不適,可能也因此產生這樣的關聯。
說到乾燥,從前長輩總提醒我們多喝水,甚至有瓶裝水廣告以此為題材。不過,身為文明人,總是得多一點科學實證的思考。究竟喝水有什麼好處呢?
身體缺水
健康亮紅燈
治療某些疾病,「喝水」可說是重要的一環。便祕患者除了多攝取膳食纖維和規律運動以外,最重要的就是攝取足夠的水分,才不會讓排泄物太乾燥;有泌尿道結石的人,也建議多喝點水,稀釋尿液,避免尿結石生成並幫助排出;經常受泌尿道感染之苦的人,多喝水可增加細菌排出量,減少復發的風險。
身體缺水,對健康有許多不良影響。輕度缺水,身體的壓力荷爾蒙會上升,並且產生緊張、心跳加速等症狀;比較嚴重的缺水,則會影響腎臟功能,甚至造成腎衰竭。有糖尿病的人缺水,可能會血糖過高,甚至昏迷;而心血管疾病患者缺水,腦中風的風險也會提高。
喝水雖然好處多多,但切勿認為這麼做能治百病。例如:感冒的時候多喝水,雖然可以緩解喉嚨不適,但並沒有證據證明這麼做能夠改善病情,加速恢復。在一些精神疾患中,飲水過量會造成身體電解質失衡。因此,喝水還是適量就好。
喝多少水
視個人狀況
話說回來,到底喝多少水才算適量呢?這個問題其實沒有標準答案。
歐洲國家的建議,是學齡兒童與大人每天液體補充量最好在兩千毫升到兩千五百毫升;美國則建議成年人每天喝三千毫升左右的液體。而這裡指的液體不僅限開水,還包括食物或飲料中的水。
這些建議莫衷一是,原因在於每個人適當的每日飲水量不相同。你的體型、日常生活習慣和環境、運動量,甚至氣候影響流汗多寡,都會使人需要的飲水量大不相同。在炎熱的地方,如印尼,平均每個人每天會喝大約兩千三百毫升的水;相較之下,法國人每天的飲水量僅約一千六百毫升。
因此,到底該喝多少水,其實得多多注意身體傳達給自己的訊息。口渴了就喝水,這看似簡單的道理,往往因現今忙碌社會的壓力而被忽視。此外,眼睛乾澀、小便減少、皮膚皺縮,都是身體過度缺水的警訊,不可忽視。
補充水分
白開水最好
喝水不僅得喝夠,還得喝對。多飲用白開水,其實就會減少喝飲料的欲望,對維持身材有幫助。另外,也有一些研究指出,白開水可以增加皮膚的彈性,讓人容光煥發;湯品、飲料、酒精,卻會使人水腫,影響外觀。
可惜,比起香甜的飲料,淡如君子之交的白開水,自然不那麼受歡迎。讓小朋友少喝飲料,與其三令五申,耳提面命的提醒,環境的營造更重要,家中應避免「唾手可得」的飲料;此外,父母自身也必須成為良好示範,才有風行草偃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