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關愛銀髮族
穿對鞋 保障長輩行的安全

文/吳第明(臺北市社區銀髮族長期照顧發展協會榮譽理事長) 圖/達志影像 (2022/10/12)

 我的母親今年七十六歲。幾年前,母親走路時總覺得腳後跟疼痛,去醫院檢查,發現是腳底長骨刺造成的。曾經動念請醫師開刀處理腳後跟骨刺,但母親其實不想開刀,只想藉止痛藥減輕與骨刺共存的痛苦,她漸漸不喜歡出門,即使陪她出遊,也無法走太遠。於是我思考如何藉外部輔助,減輕母親的不適。

 針對腳底骨刺,醫師的建議是穿材質較軟,鞋底稍厚的鞋子,以降低走路時鞋底對骨刺產生的反向壓迫力量,舒緩腳底的壓力。我因此展開尋找合適鞋子的旅程。

 既然把注意力擺在鞋子上,就先觀察母親現在穿什麼樣的鞋,結果發現她的鞋穿了很久,與地面接觸的鞋底幾乎磨平,不但降低走路的摩擦力,也增加滑倒的風險,加上體重及施力慣性長期把鞋底磨出不小角度的傾斜,走路會越來越遷就鞋底角度,導致姿勢變形,影響走動的平衡感與安全。

 即使我們晚輩買新鞋給母親,她也只擺在鞋櫃裡,等過年過節才拿出來穿。這些也許都和母親一貫對自己節省,總把錢省下來給兒孫用的母愛有關。

 依據西班牙拉科魯尼亞大學研究報告指出:百分之八十三的老年人沒有穿對鞋。如何為銀髮族挑選可以保護雙腳,又能增加外出意願的好鞋呢?

‧前中後段各有重點:如果把鞋分成前中後三段,這三段各有須留意的地方。鞋子前段部分,鞋頭微寬,防壓迫腳趾;鞋前微翹,利吸震降跌倒。鞋子中段的韌性夠,才能防翻足扭傷。鞋後段須稍高於鞋前段,可防跌倒。

‧比較鞋底材質與軟硬度:穿鞋底較厚較軟的鞋子,平衡感知度會降低;選擇鞋底薄且硬的,反而比較能不失真的把地面路感透過肌肉神經傳達到腦部,有利於即時調整腳步姿勢並優化平衡。

‧具吸震防滑功能:二○二一年的國民健康署年報顯示,臺灣近十年的意外傷害中,跌倒排名第二;六十五歲以上長者,過去一年曾跌倒的,約占總數的六分之一,而根據衛生福利部的調查,老年人跌倒受傷的主要原因,就是「滑倒或被絆倒」,占百分之四十三點二之高。

 從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的調查,可發現皮鞋或安全鞋的鞋底和一般膠質鞋底相比,磨擦力不夠,更容易發生滑動距離過大情況,導致失衡與跌倒。

 鞋底紋路影響鞋子的抓地力,但當場地溼滑,不管哪一種鞋紋,磨擦力都會下降。因此,有良好排水設計的鞋款會是比較好的選擇。

 如果鞋底磨平,也會失去排水功能,抓地力大幅下降,所以要時時注意長輩鞋底的紋路是否明顯。

‧不宜太重:長輩的肌力不同於過往,舉起腳的負荷越大,消耗的能量也就越多;舉足輕快,能使長輩出門更輕鬆。

‧包覆性佳:腳背必須被舒適的全包覆,或不少於一半的覆蓋,如此能強化穿著時的穩定感,減少因鞋子脫落而被絆倒的可能。

‧在傍晚時刻挑選試穿:站立一天,血液循環力下降,容易導致足部水腫。這時候試穿鞋子,可以避免日後足部循環不佳時,使鞋子變緊變小造成的擠壓感。

‧避免上網購買:各款鞋型不同,長輩的腳也會隨年紀增長而變大變形,最好現場丈量,親自試穿,才能避免長輩怕麻煩晚輩協助更換,而勉強穿或擱置不穿,這就失去購鞋的初衷了。

‧穿脫容易:長輩腰椎骨骼退化,手指精細動作退化,難以彎腰綁鞋帶。買鞋時,可以選用魔鬼氈固定的,俗稱「懶人鞋」的休閒鞋款,省去綁鞋帶的麻煩。但這類鞋款穿久容易鬆垮,須適時檢查大小是否已不合適。

 根據醫師的建議,加上前述的選鞋原則,我帶母親到鞋店試穿鞋子,建議她選擇包覆性佳,軟質不大薄的鞋底克服骨刺,再注意鞋底紋路和材質能不能防滑。當然,母親有自己的審美觀。只有穿上安全又漂亮的鞋子,才會讓長輩樂意出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