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愛銀髮族
打破營養失調和老化的不良循環

臺灣人口老化的速度,在全世界算極為快速,在亞洲國家中僅次於日本。國家發展委員會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對「超高齡社會」的定義:六十五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百分之二十以上,推估臺灣將在二○二五年達到超高齡社會,也就是每五個人中,就有一個人超過六十五歲。
超高齡社會即將成形,可見幾乎每個人都有年老的家人必須關照。因此,身負重任的你,在了解「老化並非刻意,而是自然而然」後,必定能理解並幫助家中長輩。
很多高齡者不知不覺的減少了食量。除了疾病和藥物之外,哪些老化現象會造成食欲不振和營養吸收不良呢?
假牙脫落或假牙不合
牙齦萎縮,就無法與活動假牙密合。如有這種情況,大約每兩年,就須請牙醫調整一下,以保有正常咀嚼能力。
我的岳母今年七十九歲,為了省錢,勉強用著多年前製作的假牙,拖延請牙醫矯正的時間。漸漸的,她只能吃軟質的澱粉類食物和喜愛的肥肉,無法接納多樣的食物質地和種類。晚輩必須時常提醒,並製作合適的軟質食物,才能避免落入營養不良加速老化的循環。最好的解決方法,還是鼓勵長輩矯正假牙。
如果發現長輩抗拒進食,晚輩就要發揮魅力,抽空陪他去一趟牙醫診所。長輩基於疼愛晚輩的心理,必能提高矯正假牙的意願。
味蕾減少,味覺改變
長輩味覺退化後,如果飲食清淡,總覺得沒味道,無法提起食欲。我岳母也有同樣的問題,只有重口味的食物才能讓她願意動筷子。
雖然太鹹對肝腎不好,但與食欲不振及營養不良相比,先讓長輩產生食欲,增加營養,仍比限制飲食來得重要。「能吃就是福」在此時就更貼切了!
視力減退
看不清楚食物的樣子,也容易使食物失去吸引力。如果長輩忽略這個因素,就失去了品嘗食物的機會。
可以經由改變餐盤的質感和食物的色澤,促進長輩的食欲,輔以家人陪伴共餐,適時告知長輩食物內容,並鼓勵他嘗試,就能夠提高他進食的意願,也共同創造愉快的用餐經驗。
鼻子聞不到香味
清清淡淡的食物烹調法,很容易讓嗅覺退化的長輩對食物失去興趣,不妨藉由調味佐料增加食物香味,例如:甲廚師煮的米粉湯清清如水,看似健康,但長輩不吃,就失去烹飪的目的;乙廚師在米粉湯裡加了點油蔥酥,大大的增加了食物的香氣,也讓原本不想吃的長輩改變心意,竟能吃光一大碗。
唾液減少,吞嚥困難
唾液減少造成喉嚨溼潤度不足,變得乾燥,容易引起乾咳並降低吞嚥意願。我岳母就因為擔心用餐時候的咳嗽使其他家庭成員反感,所以不好意思繼續用餐,漸漸的封閉自己,降低用餐的吞嚥頻率,影響食量,也間接營養不良。
家人這時更要有同理心,付出更多關愛與包容,降低長輩與家人一起用餐的恐懼,並且提供較溼潤的食物形態,避開炸、烤等使食物較乾燥的烹調方式,讓長輩重拾自信心。
腸胃蠕動慢
長輩腸胃蠕動慢,往往很快就感到飽足,也容易造成食欲不振,最後演變為營養不良。排除疾病問題,這種情況往往和缺乏高纖飲食有關。
研究指出,老年人便祕的機率是年輕人的五倍。建議讓長輩多補充膳食纖維與水分,也適度運動,並運用按摩促進腸胃蠕動,降低便祕發生的機率。
生病了,要看醫生,排除生病造成的營養不良,可以求助營養師給予營養諮詢。善用營養師的專業,配合改變生活習慣,重新建立正確的飲食觀念,加上家人的悉心陪伴,相信家中長輩一定能餐餐食欲大振,天天精神飽滿,家庭也必定美滿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