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世代海歸老爸實戰錄
趁暑假建立習慣 而非學習專業

知名記者作家大衛‧艾波斯坦(David Epstein)曾在他的暢銷書《跨能致勝》(Range),提出顛覆傳統的理論。
現代教育的宗旨是磨鍊出「專家」,最好讓孩子從國高中開始鑽研某種熱門技能或語言,上大學也選有競爭力的科系就讀。這樣沒錯,因為不少人大學還沒畢業,就獲得大公司的工作,研究調查也顯示,這些「學有專精」的年輕人,就業後的薪水比一般畢業生高;相較之下,算不上學有專精或選校不選系的人,可能一畢業就失業。父母絕不希望孩子變成那樣。
廣泛學習找到志趣
艾波斯坦舉出好幾個例子與研究結果告訴大家:真正在人生中獲得巨大成就的,反而是「不專精」的人!
這些「不專精」的人,雖然畢業後薪資不高,但幾年後就可以「扳回劣勢」並「一路笑到最後」。為什麼呢?因為「不專業」讓他們養成一種「習慣」:被逼著四處換工作,靠自己的力量追上大家,結果找到最適合自己做的事業。艾波斯坦稱這種人為「緩慢烘焙者」(Slow Baker),他說,廣泛涉獵,才能在生涯最重要一刻,給予制勝一擊。
艾波斯坦的理論,解答了我心中的疑問。
利用暑假多方體驗
最近孩子放暑假,是他們來加拿大念書的第一個暑假。我詢問一下其他孩子怎麼過暑假,結果發現他們大多參加夏令營,一去就是兩星期,或參加每週五天的社團活動,行程比上學時還滿。加拿大的夏令營活動也挺特別:有高空跳傘,有野外生存,還有很多很多童子軍或義工活動。我們近日到附近農場逛逛,裡面的工作人員全是本地高中生。
為了讓孩子有充實的暑假,我拿出附近農場的宣傳單給他們看,裡面有夏令營也有工讀機會,沒想到他們倆一口回絕,說對這些活動沒興趣,而且先前上課已經很努力,學科成績也很不錯,最重要的拒絕理由是:「以後又不到農場工作,為什麼要去實習?」
兒子再幾年就要上大學,他很成熟的分析:「農場的工作繁雜,勞力密集,取代性高;我東學一樣,西學一樣,不如好好學寫程式。早一點學好,就超過別人了!」
嗯,兒子連幾日主動到程式教學網站找課上,已經「刷程式」刷了好幾章節。說真的,我在他這年紀時,程式一個字也不會,這樣比下來,我似乎應該聽兒子的,但總覺得哪裡不對勁。
某天,我在臉書上看到朋友談給他兩個女兒安排的暑假計畫,他說,大家都上夏令營,都參加課外活動,但他什麼活動也不報名,只打算培養女兒「好習慣」。
什麼習慣?他對女兒說:「每一天,你們要『選個不一樣的地點』,讓老爸帶你們去走走。可以是去異國料理餐廳吃午餐,也可以去某個沒去過的公園走一走跳一跳。目的地不能太遠,但也不能只在家旁邊。如果當天真的找不到新的地方可去,那就找食譜,挑一道沒吃過的菜,和媽媽一起煮。」
終身學習未來增值
這時我才領悟:父母認真幫孩子找很多東西學習,從來不是想逼他非得學成某項專業不可,而是希望他變成「終身學習者」。重要的,的確不是現在就學到專業,而是要懂得學習的重要。
科技日新月異,十年後才出社會的孩子,那時可賴以為生的技術,不見得現在就出現了,很可能要等到好遠的未來;那時,父母走不動了,甚至看不到了,當然得由孩子自己選擇,自己主動學會。所以現在該做的,是協助孩子養成「求知若渴的學習習慣」。原來,艾波斯坦說的,父母其實早已經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