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數位時代 家人新關係
3C導航 讓孩子帶全家趴趴走

文/劉容襄(臺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學博士、兼任助理教授) 圖/達志影像 (2022/7/14)

 暑假到了,父母心頭再度浮現憂慮的聲音。

 「怎麼辦?手機黏在孩子手上了!」「到底要不要在出門上班前就給它斷線哪?」「他們兄弟兩人又要搶電腦了!」「孩子和他爸一直盯著螢幕,我氣得快爆炸了……」

 這條每年周而復始的苦惱循環回路,該到何處找解鈴人呢?說實在的,確實沒有特效祕方,不過,今年暑假倒可以試試一件事──讓孩子在3C協助下,帶全家趴趴走。

 我有一門「編織幸福家」親職工作坊的課程,是針對有青少年或學齡期子女家庭的增能學習,裡面有一堂課,提醒父母發現孩子的能力並且善用它,賦予孩子責任感與成就感。記得有一回,一名成員分享他家賦予孩子責任感的方式,就是固定在暑假舉辦家庭旅遊,然後讓孩子規畫其中一天的行程,循序漸進的培養孩子負責的處事態度並建立自信。

 我非常認同這種從生活情境自然創造出來的「訓練機制」,這也和我在課程中提醒學員善用3C科技的便利,增進家人情感的宗旨不謀而合。

 當然,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隨意趴趴走的染疫風險不容忽視,但逐步回歸生活常軌的合理需求也不該全面壓抑,因此,有意願在妥善準備下,帶一家大小出門走走的你,不妨把握幾項原則:

原則1 抓大放小

 畢竟是全家出遊,規畫行程時,當然要儘量取得家庭成員的共識。

 不過,既然說是「儘量」,就表示很可能無法獲得全家人「心悅誠服」的共識。此時,「抓大」表示由父母掌握最後決策權;「放小」表示可適度讓孩子嘗試規畫行程,比如:留下半天空白,讓孩子安排景點或活動。

原則2 蒐集資訊

 既然授權孩子安排行程,當然要叫他們「做功課」啦!

 教孩子利用3C科技查出行程中各景點的特色、路線圖,或是某幾個遊玩過這些景點的人對旅遊的評價與建議等。

 父母聽孩子說明從網路蒐集來的「資料功課」時,要記住他們還在「練習」,一定會「坑坑窪窪」,所以不要立刻全然否決。可以在聽完後給一些建議,並指導他們應該調整哪部分的資訊,以便讓孩子掌握正確方向。

原則3 交付任務

 為家庭旅遊分配相關工作時,不妨多加個「小導遊」角色,讓孩子拿出準備妥貼的「小導遊功課」,主責自己規畫的某景點活動。從準備參訪景點需要的防晒品、泳具、衣物、雨具等前置用品,到路程中協助留意導航路線,以及拍照記錄等,都讓孩子練習,也讓他負起責任的帶全家趴趴走一下。

原則4 事後討論

 旅遊結束後,全家儘快找個適當時間,討論整個旅遊過程。不是嚴厲的檢討會呵!而是輕鬆的說說感想,鼓勵與修正大會。孩子規畫行程時,多少會堅持自己的意見,實際運作後也必定體會到確實不如想像中圓滿,例如:繞了點遠路,不能太相信網路評語等,但他們終究從「聽說」到「實作」中,獲悉實情及參考爸媽意見的重要。

 培養孩子「鑑往知來」的能力,需要父母的耐性、陪伴與教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仔細想想,又有哪一項能力不是慢慢累積而來的呢?

 善用3C,有助於暑期全家趴趴走,而且是走向幸福,試試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