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家人新關係
戳破過濾泡泡 看清真實世界
圖/達志影像 (2022/6/30)

「平常會使用搜尋引擎查資料的人,請舉手。」參加我這場講座的人,包含剛走進會場還沒坐定的,幾乎都舉手了。對我們來說,利用網路搜尋引擎查資料,早已是家常便飯。於是,我會再詢問大家一件事情。
「搜尋引擎通常能找到數以百計的資料。瀏覽完第一頁,還會看下一個頁面的,請繼續舉手。」這時,將近一半的人放下了手,我再追問:有人會看第三頁、第四頁……?依據我的經驗,如果有人表示會繼續看第五頁,就能讓其他人驚呼了!當然,也有極少數的人瀏覽超過六頁。
「老師啊!哪有這麼多時間,瀏覽這麼多頁呀!」認同這種說法的人發出一陣笑聲。
「我覺得 Google 已經把最重要的訊息放在第一頁啦!」一個參加者補充說明。
「也不一定是最重要啦!不過,最常被搜尋或點閱的,會放在第一頁。」另一人稍稍修正,但也看得出是贊同「瀏覽第一頁就好」。
「不管重不重要,我覺得滿有說服力就好。反正我本來就不懂嘛!」這一位的話像是「小結」,逗得大家哄堂大笑。
網路提供客制化訊息
大家這番話,讓我想起「過濾泡泡」(filter bubble)這個和網路演算法相關的名詞。它是網路媒體人伊萊‧帕理澤(Eli Pariser)提出的概念,簡單來說,就是當我們藉搜尋引擎或社群平臺,關心特定議題並且按讚、回應……平臺會把這些記錄下來,然後自動匯集成「客製化」的「服務」。當我們下次上網,平臺就主動把相關資訊送到我們眼前。
擴大探索跳脫同溫層
這看似貼心的舉動,暫且先不談商業與隱私,單就「被主動」提供訊息來說,我們就像被「餵養」的「被動」用戶,在對方強力放送下,我們接收的,是過濾泡泡濾掉「雜質」的訊息;如果沒覺察,我們等於拱手由這些平臺安排怎麼認知世界。所以,我常提醒為人父母者:「別讓Google第一頁建立我們的世界觀。」
我想,不僅父母自己要有所覺察,更須協助孩子正確的使用網路搜尋工具。或許我們可以這麼做:
˙搜尋後,多看幾頁:如前面所說,按下代表搜尋的放大鏡圖案後,出現在第一頁的訊息,即使有其重要性,背後同樣包含大數據刻意包裝的軌跡與商機。我們應該把握「至少瀏覽五頁」的原則,比較能跳脫過於同質和單一的解釋。
˙善用關鍵詞搜尋:父母可以教導孩子搜尋資料時,掌握「多用幾個關鍵詞」來對應,例如鍵入「國語日報」,會出現關於《國語日報》的所有訊息,而按一下空白鍵,再鍵入「家庭版」或「閱讀」,則出現更聚焦的內容(可以試試呵),讓搜尋結果不只迅速,也更符合我們的期待。
˙重視官網非個人:我常提醒學生,搜尋資料時,記得先回到官網,也就是事件的源頭表述,因為許多熟悉網路操作的個人或有目的的網站,會利用技巧凸顯自己或將自己停留在搜尋結果首頁,這時候如果不仔細辨別,就容易相信,甚至不慎以訛傳訛。
我小時候常玩「喝水傳話」遊戲,一句話總在干擾中逐漸偏離原意。不過,它終究是遊戲而已,如果生活中出現「過濾泡泡」,恐怕連第一句話都讓人存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