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健康新焦點
聲光刺激太強烈 小心誘發癲癇

文/張楷杰(神經科主治醫師) 圖/達志影像 (2022/6/23)

 利用網路遠距工作或上課,已經成為現代人的日常。小時候如果盯著電視或電腦螢幕看太久,總會被父母叮囑要讓眼睛休息一下,甚至限制每天使用電腦的時間。而如今,當盯著電腦螢幕有了「正當的理由」後,大家似乎也就百無禁忌的使用3C產品了。

 最近門診,有個心急如焚的母親帶著讀小學的孩子來找我。原來是小朋友晚上看電視,看著看著突然全身抽筋,口吐白沫,失去意識。因為小朋友牙關緊閉,慌張的媽媽趕忙拿條毛巾塞他嘴裡。幾分鐘過後,小朋友雖然不再抽搐,但是意識還很恍惚,送急診做些緊急處置後,來到了我的門診。

 這個案例是典型的癲癇發作。既然有「典型」,也就有很多「不典型」的表現。

 在小學生身上,最常見的是短暫的發呆,合併咀嚼、抓握等無意識的動作。因為和上課不專心或做白日夢很類似,所以常被忽視。

 這個小患者先前被診斷出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候群,不知道是不是有合併這樣的非典型癲癇。

 癲癇還有很多樣態。在青少年,常常是早起的時候身體突然抽搐一下。因為時間十分短暫,所以有時候讓人覺得只是不小心弄掉手上的東西而已。

只是生病不是著魔

 有些癲癇則使人有奇怪的感覺,例如恐懼或幻覺;也有些是彷彿被催眠般,暫時失去反應能力,雖然仍舊可以簡單的應答或活動,卻彷彿換了個靈魂似的;更甚者,則有睡到半夜突然尖叫、翻滾,嚇壞了家人。這些都是癲癇的表現,無怪乎以前的人認為這是「著魔」了,癲癇患者則因此常被歧視。

良好生活避免復發

 癲癇常出現在老年人和小孩身上。前者往往是因為腦中風、外傷等原因,而後者則常因先天因素或大腦發育的問題致病。癲癇看起來可怕,但是成因不複雜。

 組成大腦的神經細胞,就像電路板上密密麻麻的電路,幫助我們運算。如果發育異常或受傷後修復不完全,就會使神經細胞發生類似「短路」的現象。而短路很容易引發過電,產生強大的電流,進而影響大腦。大腦各區負責不同功能,當這股強大電流通過某一區,該區負責的功能就出現異常,癲癇的表現也因此這麼多樣。

 即使有癲癇,如果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就能妥善控制。

 過度疲勞或者熬夜;發燒;服用過多興奮性物質,例如富含咖啡因的咖啡、濃茶、純巧克力等,這些外在因素容易導致癲癇。喝酒雖不至於產生癲癇,但酒醒的時候是最容易發生癲癇的時機。另外,日本幾年前曾經發生「寶可夢事件」:由於動畫角色對戰畫面頻繁出現閃爍強光,而電視螢幕的閃光,正好是引發兒童癲癇的誘因,因此那時兒童癲癇爆發。

 雖然無法證明我這個小病人是不是上太多視訊課,因而誘發癲癇,不過,還是建議大家上視訊課的時候定時讓眼睛休息一下。

嘴塞異物反易害命

 有幾件事要叮囑爸媽。小孩如果發生癲癇,可以移除嘴裡的異物,但千萬不要往他口裡塞東西。這麼做不但無法避免他咬傷舌頭,反而容易阻塞呼吸道,產生窒息的嚴重後果。

 此外,如果孩子有癲癇的現象,須特別注意交通安全,也要避免在沒有其他人的地方泡水(例如溫泉或在野外游泳)。其他活動,例如體育課,則儘量不要阻止孩子參與。如果因此讓孩子心靈受傷,甚至被同學朋友孤立,那實在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