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世代海歸老爸實戰錄
壓力山大?挑戰能成就新的自己

最近有一本討論度甚高的新書《Future Tense》(臺灣尚未翻譯出版,暫譯《未來不焦慮》),作者是在美國紐約任教的神經心理學者丹妮絲( Tracy Dennis-Tiwary)。丹妮絲教授說,現代人從小就「壓力山大」,造成人人心中充滿焦慮(anxiety),不過,她提出新論點:「最大的問題並非焦慮,而是大家都忙著『降低焦慮』。」
舉個例子。孩子回到家,功課好難,下週又要期中考了,壓力山大,心情差。此時,父母會怎麼做?成人都很注重心理健康,因此會設法鼓勵孩子:「哎,考試事小,不必給自己太大的壓力,不要擔心,放輕鬆!」
丹妮絲教授認為這正是問題所在,因為無論孩子多麼放鬆,壓力的來源(考試)仍文風不動的在那裡;所謂放輕鬆,只是讓眼睛暫時不去看它,但壓力並不會減輕,只是自己對它麻痺了而已。
焦慮帶來益處
不必急著紓壓
丹妮絲教授繼續說明:雖然壓力山大,不應該繞路走,而應該面對它,然後直接在「山」腳下穿個山洞,征服它!這座叫做「焦慮老師」的大山,可以訓練你,讓你變得更強。丹妮絲教授解釋,焦慮至少有兩項大家不知道的好處:第一,焦慮促使大腦分泌多巴胺,讓腦子變得更願意向前邁進;第二,焦慮也會提高人體負責社交的催產素荷爾蒙的分泌量,讓人比平常更願意打開心房,與同儕建立社群支持。
我帶一雙兒女到加拿大念書。不必大考小考了,孩子所有的壓力瞬間消失。最近,我特別到他們學校問老師:「學校裡有沒有什麼有趣的『比賽』呢?我想鼓勵孩子參加,希望藉此讓他們的生活多一點壓力,多一點焦慮,多一點訓練。」
老師的回答也很有趣:「每一天,我舉辦各式各樣的比賽讓孩子參加。不過,在學校,我們不稱它為『比賽』(contest),而說『挑戰』(challenge)。」
勇敢挑戰自我
能藉壓力成長
「挑戰」和「比賽」有什麼不同?老師的意思是他每天給學生的作業,都會多出一題超難題來「挑戰」學生;偶爾考試,也總會加上一題超難的「加分題」,當作本月挑戰(Challenge of the Month),而「挑戰」和「比賽」的差別,就在比賽一定得和別人一較高下,挑戰則是「和自己比賽」:這次自己是順利寫出答案或是找不出頭緒?答案是寫得普通,還是好,有沒有比上次進步,有沒有突破自己?
最有趣的是老師沒有逼迫學生接受這種「挑戰」,所以沒有排名,沒有懲罰,也沒有獎賞,不過,很奇怪的,孩子反而很難對這種挑戰說「NO」!
為什麼?因為孩子最愛面子,如果全班大多數人接受了挑戰,自己卻沒接受,等於是變成「弱者」。所以,這種挑戰,孩子似乎都願意全力以赴,每次考試結束,明明只是小考,但聽兒子女兒轉述,同學會聚在一起熱切的討論剛剛那道加分題到底該怎麼寫,誰的答案比較好。
因此,想克服焦慮,最理想的方式就是直接「挑戰」,倒不必怎麼粗暴的挖掘山洞,只要面對它,自然可以在焦慮與壓力的腳下找到一扇門,打開它以後,會看見更好的自己——每個孩子都是寶,遇見挑戰,就這樣放棄,實在太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