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高效溝通親子幸福同行
陪伴 減壓 讓孩子快樂上學

文/黃淑貞(諮商心理師)圖/達志影像 (2022/5/31)

 「我很不想去學校讀書。」「只要想到明天要上課,我就頭痛……」這些話,父母應該不陌生。孩子這麼說,可能還不到輟學或拒學的程度,但已是拒學前兆,伴隨的現象包括:無法準時起床,以致上學遲到;生病請假次數變多;上學週間看起來意興闌珊,沒有學習動機;對學校的抱怨變多,3C依賴難以約束……孩子這些行為,可能斷斷續續出現,也可能已經維持好長一段時間,這些都可說是「微拒學狀態」:雖然不喜歡上學,但還是每天上學,只是無法投入校園生活,也無法完成學習任務。如果這時父母沒有協助改善,時間一久,恐怕青春風暴階段將上演雪崩式的完全拒絕上學或恐懼上學。

 其實拒學和「非行少年」的逃學輟學不一樣,是一連串孩子個人、家庭、學校等複雜議題產生的結果,並非單一問題。發現孩子微拒學,父母宜立即找出原因,不責難,陪伴或解決孩子上學的困難,就能即時幫助他重回學習軌道。如果孩子發展成拒學或懼學,整個家庭和父母就要耗費更多時間與心力,甚至動用學校輔導資源、醫療與心理治療資源或社會福利資源,才能協助孩子重回上學之路。

 建議父母趁孩子尚在微拒學階段,透過幾個步驟協助他。

冷靜自制 
了解真實狀況

 微拒學的原因很多,父母必須花點時間觀察,才能確認,比如人際壓力、課業壓力,或是一些創傷事件……這些原因可能已經發生滿長一段時間,孩子不知如何處理,更可能超出他的處理能力,於是回避或否認。當父母觀察到蛛絲馬跡,試著和孩子核對某些事情的原因,多方探索,力求了解他微拒學的真實狀況。記得不能以嚴厲管教的口吻或方式,以免孩子更極力隱瞞。

 孩子可能無法完整說明,此時父母必須冷靜,約束自己的感覺與表達,儘量不說「你又來了,怎麼每次都這樣……」,親子關係才不會緊張。

親密陪伴 
解除孩子心防

 許多孩子在學校遭遇困難,怕講出來後被父母歸因於孩子自己有問題,或父母還沒弄清來龍去脈,就衝去學校替孩子「討公道」,使孩子更畏懼上學。他可能有許多委屈或心聲,卻不知道怎麼向爸媽開口,或許是太久沒有親子時間,關係變得疏離。

 這時,不妨一起吃頓飯,談談親子的快樂回憶,或者以網路趣聞當話題;當孩子卸下心防,說出發生什麼事,請先不以父母的權威來指導,讓孩子完整說完一件事,再同理回應。如果真的想指導或評論,也要等一個段落結束後再發表。孩子能暢快的向父母講出困難或現況,對親子關係的經營一定是好事,他也能感受父母的信任,這都是他繼續上學的勇氣來源。

協助減壓 
上學路不崎嶇

 未來,知識學習不限於學校教室,但穩定上學可以促進人際相處能力,還能學習情緒調節,融入團體生活;上學也是避免孩子過度依賴3C的良好環境。另外,孩子健康快樂上學,父母才能安心上班。因此,探求不想上學的問題,加上親師交流合作,讓孩子知道父母可協助孩子減壓上學,比如暫時遠離壓力源,調解他和同學的人際困難,或讓他在霸凌事件後獲得正義結果。切莫忽視孩子的意願,直接到學校處理,這可能讓他往後仍須自己面對壓力。

 除了減壓上學以外,還須讓孩子週間作息固定,約束他使用3C的時間,他才能儘快回到正常生活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