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善用心理學學習加分
靈活解題 跳脫模仿陷阱

文/黃揚名(輔仁大學心理系副教授) 圖/達志影像 (2022/5/24)

 每隔一段時間,社會上就會出現一個讓大家競相模仿的題材,最近的就是YouTuber 阿翰的《算命阿姨.九天玄女之天女散花》裡的臺詞:「恭請九天玄女駕到!八百英尺、五百英尺,降落!」有人是直接模仿,有人增添了一點新意,但就算再怎麼有新意的東西,看到第十個,恐怕很難讓人仍有新鮮感。 

 「模仿」是學習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可以說是人天性如此。有些模仿是有意識的,像小孩子看到大人用某種方式打開櫃子,之後為了要拿櫃子裡的東西,就會揣摩當時大人的做法;有些模仿則是無意識的,比如講話的方式、對事情的觀感等,這些往往是在無意識的狀況下模仿的,如果沒人提醒,當事人也不一定能覺察。

怕犯錯讓模仿變抄襲

 比較傳統的教學,某種程度上算是高級的模仿,就是老師引導學生模仿自己的標準答案。這種做法,雖然看起來學習成效比較好,卻有隱憂,因為學生可能只學到該怎麼模仿,對於這麼做的原理則完全不理解。

 我記得小時候寫很多測驗卷,因為太熟了,有時連題目都還沒看完,就知道正確答案是哪一個。這想起來有點可悲,但這種對於正確答案的追求,真的很容易讓人只想模仿正確的做法,而不去思考為什麼這個做法是正確的。

 或許因為太常模仿,有些孩子會把它當成習慣,在撰寫小論文或書面報告的時候,毫不猶豫的把別人的東西複製、貼上;有些比較懂事的,還會註明參考了哪些資料。不過,「參考」仍須用自己的方式詮釋,不該一字不漏的貼上來。

 要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就要扭轉凡事都有標準答案的氛圍,像小學生解數學題的時候,把 4?畛6 寫成6?畛4,被註記為錯誤,這就有點走火入魔。我知道這兩種算式有邏輯上的差異,可是如果孩子懂題目的意涵,只是沒用老師覺得正確的方式寫算式,那應該不算錯誤。

 只有當我們放下對標準答案的執念,才可能讓孩子減少原封不動的抄襲,他們也才有機會發揮「有創意」的模仿。

鼓勵用不同方式解題

 教孩子做事的時候,如果可以,在孩子熟悉一種解決方法以後,用詢問的方式,引導他找出別的解決方法。你越常和孩子這樣練習,對孩子越有幫助,因為他會很清楚,解決問題不是僅有單一做法。

 這麼做,也沒有想像的那麼困難。比方說,你和孩子看一段影片學做某項勞作,你可以刻意做一些調整,看看能否創造出不同的美感。即使成品可能因為這樣的調整,不如直接模仿的那麼美好,這也是很好的學習機會,他們會知道怎麼做才有比較好的效果。

 我必須提醒大家:孩子如果養成這樣的習慣,可能會比較難應付,因為他知道想達到某個目的,有很多種方式,你就很難誘導他按照你期待的方式做事。雖然短期看來,這樣的做法是讓人頭痛的;可是長期來看,你送給孩子很好的禮物,讓他未來看到沒有正確答案的課題時,會知道可以嘗試不同的做法,而不會在一種做法行不通的時候,就輕易放棄了。

走自己的路才是王道

 雖然模仿可以讓我們快速進步,甚至可能因為改良頂尖者的做法,我們也有非凡的成就。但是,當你成為頂尖的那個人,你就不適合再模仿別人了,因為別人會用放大鏡檢視你的成就。所以,要在模仿的過程中加速學習成效,並逐步找出自己的獨特做法,才能讓模仿成為學習的助力,而不是學習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