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路醫同行
長期偏食 吃飽仍易隱性飢餓
圖/達志影像 (2022/5/9)

「隱性飢餓」這個詞最近在家長圈流行,意思是孩子看似正常,體內卻潛藏「維生素與礦物質長期攝取不足」的問題。
由於現代人糧食充足,公共衛生知識與技術發達,除非是生活在貧窮線以下的孩子,否則發生營養不良疾病的可能是微乎其微。要知道人類歷史經過多少次饑荒、戰爭,我們的身體其實沒有想像中脆弱,各種營養素雖然對身體健康很重要,但就算缺乏好幾天,人體也還是能找到替代方法來維持運作。因此,每當看到大人為了一口青菜一口飯,跟孩子相持不下,非得要孩子吞下營養食物才能離開餐桌,我總是替無辜的孩子感到無奈。
即使如此,我也明白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的確有孩子因不肯吃膳食纖維,長期只吃零食不吃正餐,造成營養失衡,成為所謂「隱性飢餓」的情況。
營養是否失衡
以五大症狀判斷
如果您的孩子長期偏食挑食,下列幾種必須就醫的跡象與症狀,給父母參考:
‧體重不足、超重或肥胖。
‧便祕,或排便習慣改變。
‧臉色蒼白或時常昏昏欲睡。
‧蛀牙。
‧身體發育不良。
除了這些外顯症狀以外,營養失衡的孩子也會間接表現出過動、衝動、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等問題。然而,家長千萬別急著買補品給孩子吃,想藉此把缺乏的營養素補齊,因為上述種種問題通常不是由於「某種食物吃太少」,反而是「吃太多不健康食物」,擠壓到正常食物的攝取量,進而引起的症狀和副作用。
遵循我的餐盤
依喜好調整食物
只要將高糖、高鈉的精緻零食拿掉,孩子從正餐就能輕鬆攝取足夠的營養。父母應該都知道「我的餐盤」:把餐盤分四等分,蔬菜加水果占去一半,另外四分之一是澱粉,四分之一是蛋白質,並加上一杯牛奶。
適合老年人的「三蔬二果」原則,兒童不須死守不放。如果孩子願意多吃一點水果,那麼少吃一些蔬菜又何妨?至於澱粉與蛋白質的選擇也非常自由:不愛吃飯,可以改吃麵食,也可用地瓜、馬鈴薯等取代;蛋白質則是從天空飛的、水裡游的,到路上跑的動物,都可憑孩子的喜好選擇,優質黃豆製品也是很不錯的蛋白質來源。
這些營養素也不必逼孩子每一餐都均衡攝取,時間拉長來看,一天,甚至三天內攝取這些營養素,就已足夠讓孩子健康長大了。
補充營養素前
聽醫師專業診斷
如同我剛才提到的,父母擔心「隱性飢餓」的反射動作,通常是找營養補充品給孩子吃。然而,務必要小心那些披上營養外皮的零食,它們帶給身體的好處,可能恰好和壞處抵銷。
舉例來說,市面上很多標榜含有綜合維生素的軟糖,它們雖然可以讓孩子補充A到Z的各種維生素,卻也讓孩子暴露在人工色素、香精、精緻糖等可能有礙健康的物質中。如果孩子根本不缺乏任何維生素,這類軟糖對兒童健康的壞處比好處更多;如果孩子一顆接一顆的吃,擠壓到正常的飲食,形成蛀牙、過敏、過動等問題,實在是得不償失。
家長擔心孩子營養失衡,可以找兒科醫師評估,確定缺乏某種元素再補充,而非道聽塗說,亂槍打鳥,反而錯失找出真正病因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