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善用心理學學習加分
從錯誤中學習 更能迎向成功

文/黃揚名(輔仁大學心理系副教授) 圖/達志影像 (2022/4/26)

 前陣子,孩子準備期中考,我發現他訂正數學應用題,是看也不看就把寫出來的算式全部擦掉,重寫一次,於是阻止他,問:「你不覺得重寫一遍很花時間嗎?」兒子回答:「找出錯誤後還不是要重算。如果是比較後面的步驟錯了,花在檢查上的時間不會比重寫少,而且,看著錯的算法,很可能繼續錯,所以我覺得直接重寫比較好。」

 兒子振振有辭,但爸爸也不是省油的燈。我告訴他,找出錯誤,不但可以因此得到正確答案,還會發現自己什麼地方容易出錯。這會有更多收穫,以後解數學題的時候,就知道哪一個環節必須仔細檢查。

 如果可以選擇,我想沒有人希望犯錯,但長遠來說,犯錯其實對我們有好處。當然,這個前提是你犯錯後會檢討自己為什麼錯,而不是只處理自己不舒坦的情緒。

只想答對 
容易淪投機取巧

 我們的文化有點過度看重成功,以至於大家犯錯時,唯一想著的是怎麼答對,而不是仔細回想當初為什麼犯錯。這兩件事情看來似乎一樣,但本質上是不同的。當希望答對的時候,容易只看重最後的結果,於是很可能用取巧的方式得到它。比方說,一些孩子可能背著大人,偷偷抄測驗卷的答案,因為希望大人覺得他們的學習成效不錯。

 相對的,當你找自己錯在什麼地方,你是在找「為什麼」,而這有很多可能的原因。有的時候,只犯錯一次,我們還不一定能找出自己犯錯的原因;等錯的次數夠多了,逐一排除不可能的情況,就會知道為什麼犯錯,反而對自己更有幫助。

 就像寫程式的時候,我喜歡按部就班排除錯誤,而不是馬上找一個正確的解法,因為我寫出來的,肯定是我覺得正確的寫法,它竟然出錯,那表示可能有邏輯上的過失。這是多麼重要的警訊!唯有逐步排除各種可能,才有機會找到錯誤的原因,也才能確保下一次不會犯同樣的錯。

 孩子不喜歡錯誤,往往是因為大人總根據結果給予獎賞或懲罰。如果希望孩子不要那樣想,你就要真心調整自己看待孩子過錯的心態。

 不少孩子習慣用一些方式保護自尊,比如會說自己只是粗心,或是這次考的都是他比較不熟的領域。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長期用這種說法來搪塞,恐怕也會麻痺,甚至會把那些說詞當作萬用的藉口。

全面盤點 
扼止系統性錯誤

 建議全面盤點孩子的錯誤,而非每次檢討單一錯誤。以數學為例,有些孩子可能計算習慣不好,以至於常犯系統性錯誤。像我的大兒子,一看到分母、分子,就開始找可以約分的分數,而沒有仔細運算。結果常常是約分錯了,導致計算錯誤。我發現他這個模式,引導他用不同方式計算,就大大減少這類錯誤發生的頻率了。

 你也可以從孩子犯下的錯誤思考,能用哪些方式避開他容易犯錯的部分,但同樣得到正確答案。當孩子明白得到正確答案的方式不止一種,可能是兩三種,甚至更多,他們未來遇上問題的時候,會比較懂得變通,不會固著於某一種解決方式。如此一來,如果有什麼突發狀況,使慣用的做法行不通了,他也不會被卡住,而可以快速轉換做法。

 所以說,「犯錯」真的好處多多。下次孩子犯錯,別急著要他修改,而是和他找出犯錯的原因,這反而會拉近孩子和成功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