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職教練心視界
多說肯定句 親子溝通更順暢

承楷的媽媽在房間裡摺衣服,想到承楷上床睡覺時間快到了,卻聽到他還在客廳玩,於是大聲說:「楷楷,你不知道睡覺時間到了嗎?書包是不是還沒有整理好,你要拖到什麼時候?」
承楷立即安靜下來,沒多久,他拿著數學作業走進房間,對媽媽說:「媽媽,書包我已經收好了,但是數學作業有兩題不會寫,你可以教我嗎?」
媽媽略帶怒氣的說:「現在睡覺時間已經到了,你才來問數學問題,你不會自己想嗎?你有沒有想過怎麼解答這兩題?你上課沒有認真聽對不對?」
在媽媽一連串質問下,承楷頓時眼眶泛紅說:「你到底要不要教我,為什麼要這樣講話?」
媽媽生氣了:「你不能一回到家吃完飯,就把回家功課處理好,書包收好;沒有做到自己該做的事,是你不對。」
從以上模擬的親子互動,你看出「否定句溝通」在哪裡嗎?多數人不大會注意自己的說話習慣,有時候可能只是平常的互動,有時候可能想表達關心,有時候是須處理問題的溝通,卻不知不覺脫口說出很多否定句,有的人還可能在臉部表情、手勢、身體姿態等「非語言訊息」中,顯現否定對方的感覺。
否定句溝通其實帶有攻擊的意思,即使說者無意。如果生活充斥否定句,更容易激發或升高親子衝突,無法達到溝通的目的。
孩子長期接收太多來自父母的否定,會依照父母看待自己的眼光建構自我,形成自我概念,因而容易自我否定。
希望孩子有自信,父母要多用肯定句。有些孩子在否定式親子互動中慢慢習慣自我否定,他們可能從外在表現到內在自我認知都自卑沒自信;有些孩子可能是內在極度自卑沒自信,因此對自己吹毛求疵,奉行完美主義,再怎麼好的表現也無法自我肯定與認同,心裡痛苦萬分。
很多事是日積月累來的。在否定句溝通和否定式親子互動中成長的孩子,可能習慣否定自己,也否定他人。如果沒有刻意練習辨識自己的說話習慣或思考方式,這種帶著負面能量的人際互動模式,會不知不覺的在親子「代間傳遞」。
因此,有意識的改變說話習慣,練習減少句子裡的「不」、「不會」、「不能」、「不行」、「沒有」,思考後再用肯定句說出口,減少指責和批評,多以鼓勵和欣賞的眼光看孩子,親子溝通必定更順暢。
貼心建議
‧靜心回想:在與孩子或其他人的溝通過程中,自己有哪些習慣句型、用詞、態度?尤其要回想不愉快的經驗。
‧思考用意:如果發現有些慣用的溝通方式確實容易造成反效果,無法達成目的或會破壞關係,想想你那些表達的用意為何。
‧換句話說:慢點說話,避免脫口而出,練習把想說的話用肯定句說出來。例如:「楷楷,睡覺時間到了,你書包收拾好了嗎?」「我們一起來想想你要問的這兩題數學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