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世代海歸老爸實戰錄
別問成果 讓孩子盡情規畫未來

有些人必須由別人幫他安排,才知道該做些什麼事;有些人卻能自己規畫,主動做事。
主動規畫成就更好生活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有位知名的行銷學教授──賀須費爾德( Hal Hershfield),他十二年前就發現:願意「主動規畫自己人生」的人,很自然的比其他人更容易養成儲蓄的好習慣,不會亂花錢。
這麼神奇?不只儲蓄,十二年來,這位學者陸續發表「主動規畫」的好處:這樣的人,身體通常比較健康,身材維持得比較好,甚至也比較有道德觀,不會做壞事。
什麼叫「主動規畫」?
小時候隨爸媽移民加拿大,加拿大的學校沒有「聯絡簿」這種東西,只發下一本空白的簿子給學生,要我們自己運用。簿子的樣子像大人用的「行事曆」,不過很簡略,除了畫上一條條格線,寫上每天的日期,其他什麼也沒有。也就是說,老師不會每天出功課給我們,家長更不必在上面簽名。
學校每天下午三點鐘放學,幾乎沒有回家作業,也不考試。我在臺灣時,老師每天決定明天考什麼,交什麼作業,已經習慣「被規畫」的我,頓時失去了學習重心。於是,我開始「主動規畫」。
我寫下我打算做什麼事,一點一點的,貼在書桌前;到了漫長的暑假,我的規畫通常多達十幾項,還限定自己必須在多少時間內學成或做完,因此常常央求父母「今年暑假我不想出去玩」,只想待在書桌前完成這些「偉大的計畫」。
計畫空泛無損自我期許
最近,翻出一本三十年前的「行事曆」,看到當年的「暑假計畫」,發現我當時的用詞還滿幼稚的,於是忍不住笑了。「電影知識之增強、車種知識之增強、電腦知識之增強、英文單字之增強……」我總共列出十幾項想「增強」的項目,滿空泛的,和我印象中的「偉大計畫」不大一樣。
孩子看見這本三十年前的「古董」,上面寫著密密麻麻的字,也大笑了起來。
「爸爸,您『增強』了嗎?」孩子說:「感覺爸爸現在的電影知識也不很多呀……路上車子的標誌也常說不認得是什麼牌子……」
我也笑了,承認他說的沒錯。當年的規畫,我好像也沒有落實,至今尚未真正完成。不過,孩子看到爸爸和他們年紀差不多大時做的「計畫」,顯然受到一些刺激,也列出自己的計畫了。
我默默看他們細細規畫後,貼在牆上的計畫表。孩子列了十幾點,有些真的滿誇張的,但我在心裡提醒自己,絕對不要問他們:「這個你真的會實現嗎?」或說:「你之前明明說要存錢去買電影光碟;現在,錢呢?」
孩子有夢父母多加鼓勵
正如賀須費爾德教授的研究:只要「規畫」,就已經在享受它的好處了!當一個人會這樣愛自己,當然也就會在乎自己是不是健康,是不是把事做好,有沒有存足夠的錢。
所以,下一次聽到孩子說出夢想,看到他們計畫將來,請務必鼓勵他們。完成與否,成功與否,實現與否,真的沒關係,不重要,無所謂。因為,早在他們製作「增強計畫」的那時,最美好的一部分,或許就已經被增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