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善用心理學學習加分
沒有標準答案 該怎麼學習?

文/黃揚名(輔仁大學心理系副教授) 圖/達志影像 (2022/2/15)

 在傳統教育體制下,孩子習慣凡事有標準答案;有時候甚至有點過了頭:不管答案究竟是怎麼來的,只管哪個答案對應到哪個問題。但是,除了數學運算和少數的理科知識範疇以外,多數的事情並沒有標準答案。

 這種沒有標準答案的狀況,使學生和老師都很困擾。學生的困擾,多半是「我到底要回答到什麼樣的程度,才會獲得高分」;老師的困擾,多半是「到底該怎麼評分」。

 我先前由於出了沒有單一正確答案的試題,給自己造成很大的困擾,因為學生認為他寫的答案沒什麼錯誤,問我為什麼沒給他滿分。

跳脫分數框架

 雖然現在部分大學已採用「等第制」考評學生,不用傳統的「百分制」給分,但這並沒有從本質上改變大家對分數的迷思。英國考評學生的方式,或許比較值得我們借鏡。

 英國用的是一種依據能力給分的指標,從第一等開始,就劃分出幾個不同的等第,但每一個等第反映的是學生的能力,而不是直接由分數轉換的。

 我起初也不大習慣這樣的制度,總覺得要評估學生學習成效好壞,就該把每個環節的分數加在一起。但當年我在英國留學,從協助老師改考卷和作業的經驗,發現這樣設定能力指標的考評制度,其實更能反映學生的學習成效,而且,當學生清楚知道他是這樣被評估的,也比較不會產生為了分數斤斤計較的狀況。

 依照現在的制度,大概只在成績單上看到這樣的做法。比方說,小學的成績單上,會針對每個學科羅列一些學習里程碑,然後教師會給孩子某個等第,反映他的學習成效。

 身為家長,我比較認同這種做法,因為會比較了解孩子學會了什麼,也知道該怎麼幫他加強學業。相較之下,光看分數就比較難得知這樣的訊息。有些學生甚至會取巧,放棄某些所謂「CP值比較低」,也就是既艱難又不容易得高分的學習。

以能力做指標

 身為家長,我們不一定能要求學校改變制度,但你可以從自身做起。

 在你評估孩子的學習時,不要用分數當作唯一的門檻,而應該考量孩子真正學會什麼。以數學為例,如果孩子知道怎麼解題,只是粗心計算錯誤或來不及作答,而沒有得到理想的分數,那你仍應該肯定孩子學會了,只是還不夠細心。  

 如果孩子的程度不錯,你該鼓勵他,而不要被體制牽絆了;也不要認為只須把老師教的都聽懂,就可以停止學習了。畢竟,學習本來就是無止境的,總是可以精益求精的。

 如果孩子的程度比較差,你可以引導他排序:先把基礎能力學好,再學習進階的能力。千萬不要用「達到特定分數,就可以獲得獎賞」的強化方式,因為這種做法不能確保孩子的基礎穩固。孩子可能會為了得到獎賞,衍生出一些答題策略,並不是真的學會了。

要更好非最好

 在學習的道路上,有些人走得比較快,有些人走得比較慢。評估每個人的學習成效,應該採用不同標準,而不是用同一把尺衡量所有人的表現。你該鼓勵孩子持續精進,追求更好的自己,而不是只要求他考試要得到滿分。

 最好或滿分,並不是值得孩子追求的目標,反而是學習的障礙。期許我們都能鼓勵孩子跳脫滿分的迷思,將焦點放在學習本質上,把每一次評估,都當作檢視自己學習成效的工具。如果孩子能以這樣的心態學習,相信他一定會學到更深更廣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