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心理學學習加分
讓孩子學規畫 並為選擇負責

「學海無涯勤是岸」是一句常用來鼓勵學生努力學習的話,因為學問就像海洋那樣浩瀚無窮,只有勤學,才能有所成就。
我不否認,投入越多,多數時候也會獲得越多。但現在大環境很不一樣了,人們追求的不只是在學業、工作上的成就,多半也包含了生活品質及生命價值。
拿捏要求分寸
有些孩子好勝心強,一旦設定出目標,就會想盡辦法來達成這個目標。如果你的孩子是這種類型的,家長該協助他了解自己的努力與成就間的關係。若從九十五分到一百分要耗費太多成本,那或許不一定要執著於追求一百分,選擇安於九十五分,或許好處更多。
如果你的孩子是那種對什麼都無所謂,得過且過的類型,那你該做的,不是在孩子沒有明確方向時,就要求孩子往家長設定的目標前進。你真正該做的,是協助孩子找到他有興趣,有熱情的方向。當孩子充滿熱情,學習才會事半功倍,而不會消磨彼此的耐心,又徒增孩子的挫折感。
若你的孩子不是這兩種極端,那麼很值得花些時間和孩子討論,了解孩子有哪些想學習的、想要做的。接著,你可以帶孩子做一些排序及取捨,來擬定大致的行程表。並且每隔一段時間,就重新檢視到底這樣的安排是否是最適宜。
要重質不重量
除了把要做的事情做排序外,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要重質不重量。不少家長會覺得,孩子只要去上很多課,收穫就一定會比較多,或是在孩子覺得能力已經到達一定水準的時候,還要求孩子反覆練習。
但「付出的時間越多,就會有比較多的獲得」是個迷思。如果你是用這樣的方式來教孩子,孩子會產生錯誤的認知:只要花時間,就會有所獲得。
過去心理學家比較過不同強化流程的效果,最有效的兩種都是跟努力的行為本身相關,而不是跟時間相關。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做了某件事就會得到獎賞,比起只要過了一定的時間就會得到獎賞,更能激勵一個人改變行為。
所以可以鼓勵孩子寧可高品質的去做事情,也不要低品質的虛度光陰。雖然孩子一開始可能不大清楚怎樣叫做高品質的做事,也會錯估自己的努力已經足夠。
視挫敗為養分
遇上挫敗,對孩子來說是好的養分。因為這樣才知道自己目前的做法有問題,必須做些調整。如果孩子一直用過度的努力來掩飾自己做事的漫不經心,雖然比較不會失敗,但長遠來看並不是件好事。
我會讓孩子決定要付出多少努力,但我們會討論要達成哪些里程碑。如果孩子設定的里程碑太過於簡單,我會詢問:「那麼你剩下的時間要做什麼事情?」如果孩子不是很清楚,我就會用獎賞的方式引誘孩子拉高標準,以獲得獎賞。
給孩子這樣的自由度很重要,因為他們終究要練習自己做規畫,且學習為選擇負責。所以,不要讓孩子以為只要花時間就一定會有收穫;或盲目的讓孩子以為「勤能補拙」,而不去思考究竟要怎麼做,才符合勤能補拙的境界。
在我們的文化中,常鼓勵大家要加油,要努力;卻很少有人提醒我們,其實你已經夠了,可以放鬆一下或做點其他事情。那麼,就從你自身開始做起,並且用這樣的方式來教養孩子吧!畢竟人生很漫長,唯有能持續前進的人才會是最終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