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悅讀真有趣
角色翻轉 孩子教大人閱讀

「教人既花時間,又會影響自己的學習!」
「自己有好的閱讀方法才能去教別人吧!」
各位親愛的家長,如果您或身邊的人也有類似想法,誠心推荐閱讀這篇文章,並鼓勵小孩行動。
教與學的意義和關係
首先,讓我們定義「教」這件事。
「教:傳授」,這是《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的解釋。
毫無疑問,能教人的人一定有幾把刷子。只是,多數人易將「傳授者」與「年齡大、學歷高」畫上等號。但越來越多的例子顛覆我們的「以為……」;簡單說,任何人都有可能是別人的老師,我們的小孩也可能是我們的老師。
接著,再想想「教導他人」與「自己學習」的關係。
教人一定會影響到自己,卻是「好」的影響。「教學相長」就是這個意思——教與學互相增長,指通過教授、學習,不但能使學生得到進步,而且教師本身的水準也可藉此提高。
除了辭典的解釋,也看看新竹縣博愛國小主任蔡依蘭提供的兩個六年級學生的想法。
學生廖竑傑說:「把自己學會的知識給別人一些,但是自己也會進步。」
學生楊鎧菁說:「教會別人,別人學會,自己也更進一步。教別人的過程中,會發現新的問題,所以需要繼續學習。」
是的,當我們把自己知道的講給對方聽,且講到讓對方聽得懂,就表示自己是真的理解。而且,教學時對方可能有聽不懂,或再追問的反應,都會引發教學者進一步學習。
然而,教別人的優點不僅於深刻所學,提升口語表達能力,在這過程中,正也培養自己的覺察力——覺察對方的需求而提供所需。
這種「心中有他人」的能力,是「好的寫作、好的演說、好的人際互動……」的關鍵。
如何鼓勵孩子去行動
家長如何鼓勵孩子去教別人,尤其是教別人閱讀呢?
‧率先請益:演講中,常有家長提出疑問:「閱讀能力很重要,但自己都不知道有哪些閱讀方法,所以不知道怎麼教小孩……。」心中也有這種疑問的家長別擔心,這是個很棒的契機——請小孩當老師教我們。即使小孩覺得自己不會教,可以請小孩模仿自己的老師試試看。
家長也要記得提醒自己:我是學生,不是教師甄試的考官;別評論老師教得好不好,而是要虛心學習。如此,家長有新的收穫,能知道孩子在學校學了什麼,又可鼓勵小孩邁出「教別人」的第一步。
‧影片紀錄:家長與小孩討論「在閱讀上遇到什麼困擾?解決了嗎?如何解決?」然後鼓勵小孩從中擇一整理經驗,並與「有類似困擾的小孩」分享。整理經驗時只要列綱要,別寫逐字稿;錄影時即使忘詞也不用重來。提醒自己和小孩:這是分享,不是演說比賽,態度自然更能吸引人。
‧媒合對象:建議先幫小孩找「有意願」且「差距大」的對象,這差距可能是「年齡」或「閱讀經驗」。例如自己的小孩是國小五年級,就可介紹國小低年級的弟弟妹妹,或高中、大學的哥哥姐姐當學生。有成就感後,再找「有意願」但「差距小」的對象;若想自我挑戰,就可找「意願低」且「差距小」的對象。
觀看小朋友分享「讀報」的影片請點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