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路醫同行
異位性皮膚炎照護新趨勢

隨著醫學日新月異,異位性皮膚炎的研究不斷推陳出新,許多舊的照顧方式被淘汰,以新的治療方式取代。我將各種方式做個整理,讓異位性皮膚炎孩童的家長能先了解最新的異膚照顧趨勢。以下提出五項照顧異位性皮膚的「新觀念」。
完整治療二到十六週
一般的兒童疾病,可藉由外觀、抽血指數、儀器測量來評估治療時間。但異位性皮膚炎不一樣,急性期的發炎、發紅明顯可見,雖然搽藥後發炎消退,治療卻不能就此結束。因為在眼睛看不見的皮膚之下,免疫系統的混亂還沒平靜下來,乾燥的肌膚也還沒修復,病人常常因為太早停止治療,很快又進入發炎的惡性循環。
因此,對於反覆發作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要有「先長後短」的完整治療觀念。即使泛紅、發炎已消退,仍應維持每週兩天(週六、週日)塗抗發炎藥膏,治療時間短則兩週,長則持續十六週。經過完整治療後,不僅減少異膚復發機率,而且長期來看,整體用藥劑量反而更低,副作用也更少。
類固醇藥膏一天一次
這麼多年來,我只要開類固醇藥膏,都是跟家長說一天塗兩次。但根據最近的研究顯示,類固醇藥膏一天塗兩次,和一天塗一次,其實效果差不多,卻可減少不必要的副作用。
TCI 藥膏的年齡下修
鈣調磷酸抑制劑藥膏(TCIs)中文藥名很拗口,這裡暫用英文「 TCI 藥膏」來稱呼它吧!以前有人稱它為「非類固醇免疫調節劑」,但現在藥膏選項越來越多,這種稱謂恐怕將來會讓人感到困惑。
TCI藥膏不是新藥,早已上市二十年了。剛開始各國對這兩種藥膏都設下年齡限制,並存有可能致癌的疑慮。但二十年後,發現上述的疑慮並不存在,因此可使用年齡也不斷下修,目前兩歲以上皆可使用。
TCI藥膏的好處多多,它沒有類固醇的副作用疑慮,不會有皮膚變薄的問題,可以用在臉上、眼皮上及各種皮膚皺摺處,長期使用也不用太過擔心。在輕度的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身上,偶爾也可將順位提前,當作第一線的外用藥膏。
嚴重患者新舊藥皆用
目前很多免疫抑制的新藥,當治療嚴重的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與其慢慢搓、慢慢磨,把病人的自信心和耐心都摧毀,不如精銳盡出,將發炎反應快速冷靜下來,把「新、舊武器」都用上,之後再隨病況改善逐漸減量。
從主角變配角的治療
此外,照顧異位性皮膚重要的新觀念,還有兩個「從主角變配角」的治療改變。
.口服抗組織胺
過去我們會希望藉由口服抗組織胺藥物,來減少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搔癢感,比如建議病人吃希普利敏液、勝克敏液等抗組織胺藥水。但由於異位性皮膚炎的癢感,並不是來自於組織胺的釋放,因此不只臨床研究看起來效果不彰,病人自己也常常跟我抱怨「到底要吃多久才見效」,其實是沒效。
三種狀況可以繼續吃抗組織胺藥物:一、合併蕁麻疹發作;二、睡前吃藥很嗜睡,明顯減少夜間搔抓頻率;三、孩子體質剛好吃了很有效,那就繼續吃。
.口服益生菌
對異位性皮膚炎的孩子,益生菌能夠當作治療的一環嗎?很遺憾,依據目前可信的研究看起來,口服益生菌就算對治療異位性皮膚炎有幫助,也只是配角而非主角,而且服用的菌量必須驚人的大(一天一百億隻)。
有趣的是,這幾年越來越多研究,是將好菌摻入「外用乳液」進行局部治療,效果還滿令人期待。但大家請不要隨便將家中益生菌混在乳液中塗抹,因為研究顯示有效的這些細菌,都不是市面上買得到的菌種,必須要具有對抗「大魔王——金黃色葡萄球菌」能力的才行。
疫情期間,我也正著手改版《從現在開始,帶孩子遠離過敏》,上述的更新內容未來都會放在書中讓家長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