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路醫同行
藉奧運比賽 培養孩子成長型思維

這次的東京奧運,臺灣選手在精采的比賽後受訪,「臺灣蝶王」王冠閎說:「記取每一次失敗的經驗,化為前進的動力。」射箭選手湯智鈞說:「知道自己好與不好的地方,接下來我會在二○二四年討回!」「鞍馬王子」李智凱說:「我可以接受失敗,但我絕對不能接受未奮鬥過的自己。」桌球小將「小林同學」林昀儒說:「在哪裡跌倒,就必須要從哪裡站起來。」「柔道男神」楊勇緯說:「那個滿意的自己,是從過去失敗中學來的。」奪得銀牌的世界球后戴資穎也說:「戰場上沒有永遠的贏家,只有不斷努力的人。」
這些賽後的訪談,完全反映出這些頂尖運動員的心智,都有一個相同的特質,那就是「不害怕失敗,不將失敗當作災難,反而視為學習成長的契機」。這樣的積極態度,如果大家對育兒知識不陌生,應該立刻聯想到史丹佛大學卡蘿.杜維克(Carol Dweck)教授,一生致力倡導的「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
不同思維比較
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面臨失敗不會灰心喪志,也不把現況當作人生終點。對他來說,成長是沒有終點的,只要每一天都在成長,就是最好的人生旅程。成長型思維的相對應詞,就是「局限型思維」(fixed mindset),他們很容易畫地自限,認為自己的能力處處是極限,一次失敗就放棄,並且陷入自怨自艾的情緒中。
想當然爾,在育兒的路上,大家都希望孩子能擁有成長型思維。但有趣的是,研究發現,雖然局限型思維的父母比較容易養出局限型思維的孩子,但即使父母在個性上屬於成長型思維,卻不一定能「遺傳」給孩子。
研究者認為,或許父母在職場上耐挫力極強,但在家庭生活中,孩子卻看不到父母的這一面,也無從學習到這樣的無畏精神,實在很可惜。
那麼父母該如何做,才能在家中展現出自己成長型思維的那一面呢?最佳的時機,就是當孩子失敗的時候,父母即時做出的反應。
把握機會教育
二○一六年,卡蘿.杜維克教授執行了一項研究,模擬孩子拿出不及格的考卷時,父母會說出口的第一句話。她發現當父母看到考卷時,有些人會說出聽起來像是安慰,實則是氣餒的話,比如:「我想你可能不是讀書的料。」「你其實不需要每一科都很好。」「我很擔心你這樣會畢不了業。」這些話雖然不是責備,但背後隱藏對失敗的負面觀感,間接促成孩子的局限型思維。
另一組家長,當孩子拿出爛分數考卷的時候,他們會選擇回應:「你從這次失敗學到了什麼?」「你覺得哪一位老師可以幫助你?」「我可以怎麼幫助你?」「考不好其實是好事,表示我們這個東西還沒弄懂,今天才有機會把它補強。」
這些話語不把失敗當作負面的事,反而將之轉化為助力,幫助我們更上一層樓。
如今藉由奧運場上的比賽,我們可以看到精英選手在失敗時的心理韌性,每一位選手都口徑一致,將失敗化為下一個進步的動力,也印證了成長型思維對人生的重要性。看見電視上的選手輸了比賽時,我們應把握機會,在孩子面前好好詮釋「失敗」是什麼,而非脫口而出:「啊!這個選手不行,趕快退休啦!」之類的泄氣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