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善用心理學 學習加分
看奧運學習運動精神

文‧圖片提供/黃揚名(輔仁大學心理系副教授) (2021/8/10)

 東京奧運剛結束,因為孩子大多時間還是宅在家,所以我們一起看了不少奧運的競賽項目。本來以為孩子會興趣缺缺,想不到他們看著看著也看出了心得。其中兩場比賽,孩子的反應讓我印象深刻。

 第一場是柔道選手楊勇緯的冠亞軍賽,我和孩子們看的時候,都覺得他應該會獲勝。結果,想不到因為被判了「三次指導」而輸掉比賽。孩子有點生氣的說,「該不會是裁判袒護地主隊吧?」我雖然心中也有這樣的念頭,但我持保留態度說:「這可能不是真正的原因,我們一起找答案好嗎?」

同理選手的付出

 不久之後,網路上就有各種評論,其中也提到了,這樣的結果跟柔道規則有關係。我藉機讓孩子知道,各種考試、比賽都有規則,真正獲勝的人,不一定是能力最好的,卻肯定是很懂規則的人。我提醒孩子,如果希望自己能展現實力,就要了解規則,而不是隨興的想怎樣就怎樣做。

 第二場是莊智淵在十六強賽的表現,孩子問我,「這叔叔看起來年紀有點大,為什麼還在參加奧運?」我告訴孩子,參加奧運並沒有年齡的限制,只要表現夠好,並且通過選拔,都可以參加奧運。因為這場比賽實在太緊張了,孩子們情緒也跟著起伏,在第七局輸球後,孩子有點失望。

 為了鼓勵他們,我把想法告訴孩子們:「莊智淵的表現已經超乎預期,更何況,能夠參加奧運的都是全球最頂尖的選手,要獲勝本來就相當不容易。」老二聽了立刻想到:「就像我們學校舉辦運動會,每班都派出最強的選手參賽,所以不容易獲勝,對吧?」我點點頭。

 我相信各位家長在為中華隊選手惋惜之際,應該都是類似的心情,能夠同理他們的付出與努力,而不是苛責他們怎麼沒有拿到冠軍吧!那麼你再想想,在面對孩子學業上的表現時,是否也可用同樣的心情呢?孩子考試考差了,可能不是因為不努力,而是出自不熟悉題型、沒做好時間規畫等原因。

回歸到學習本質 

 在奧運的競賽項目中,有些運動是個人掌握度比較高的,像是鞍馬、舉重等單人項目;有些則是掌握度比較低的,像是雙人競賽的項目,對手的強弱會影響最終的結果。

 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同樣會遇到掌握度高低不一的情況,我們有義務讓孩子知道,學習不是很努力就一定會得到好結果。

 有的時候,光是努力還不夠,因為不知道別人會怎樣檢核你。就像面對一○八課綱的施行,第一屆一○八課綱的學生,明年要通過新的制度來進入大學。坦白說,我相信很多家長、學生都很不安,因為這評選方式能掌握的程度很低。

 面對這樣的狀況,家長更應該提早幫孩子打預防針,提醒孩子不要得失心太重,而是要回歸到學習本質上。如果自己是持續在進步的,那麼就算失利了也不要太沮喪。

 選手們每四年才有一次機會參加奧運,有多少選手都是一次又一次跟獎牌擦肩而過?就像英國跳水選手戴利,從二○○八年就開始參加奧運,到了東京奧運終於拿下金牌,而這時間一晃就十三年了。

 不過坦白說,面對孩子的學習成績,家長的挫折感會讓孩子更難以自拔。雖說孩子面對的挑戰,不一定像奧運那樣艱困,但終究不是所有人都會得到滿分成績。所以,家長也該練習從容面對不如預期的結果。如何整頓身心後重新出發,是我們能教給孩子最重要的能力之一,讓我們一起努力!